果蔬催熟劑,又稱植物生長調節劑,是指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調節作用的農藥,一般為乙烯利,學名2-氯乙基磷酸,它不以殺傷有害生物為目的,所以,一般為低毒或微毒。它也被稱為植物激素,因此有人認為催熟劑有“激素”,是“避孕藥”,其實植物激素不會導致人和動物性早熟,足見這種看法的錯誤。植物激素和人體的激素其實有著天壤之別,它們從化學結構到功能都不是一回事,擔心水果催熟劑會讓孩子提前發育,完全是杞人憂天。
植物激素只作用于植物體,植物體內沒有動物的雌激素和雄激素。植物激素對動物體也不起作用,植物激素大多是小分子,而動物激素主要是大分子的蛋白質和多肽,兩者的化學結構不同,作用機理也完全不一樣。
有人擔心果農和商販會過量添加植物激素,其實這倒不必太擔心。因為使用植物激素既需要成本,也有一定限制:少量用有好處,用多了有壞處。比如,用多了催熟劑,水果會成熟過快,容易腐敗,反而不利于運輸和貯存。所以,商人和果農一般不會過量使用植物激素。
使用催熟劑后的果蔬營養價值會降低嗎?
很多人認為使用催熟劑的果蔬成熟快,屬于“揠苗助長”,營養價值會降低。其實,使用催熟劑在農業生產中可以促進果蔬生長,增加產量,果蔬的營養價值也并不是都會降低。
在深色果蔬中,被催熟的果蔬營養價值的確會有所降低。在番茄的催熟研究中人們發現,使用乙烯催熟的番茄,其番茄紅素和維生素C的含量都低于自然成熟的番茄。這是因為番茄未成熟時是青黃色的,幾乎沒有番茄紅素。催熟過程中,由于缺乏陽光照射,番茄紅素的產生受到一定影響,而貯藏過程中維生素C會受到氧化而減少。
不過,其他淺色的使用乙烯催熟的果蔬,營養價值并不會減少。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顯示這個結論的準確性,在綠豆種子萌發過程中使用乙烯可使綠豆芽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維生素C含量分別增加25.1%、66.07%和163.9%;在對荔枝、梨的研究中發現,使用乙烯催熟的果實總糖含量有升高,同時也能較好地保持維生素C的含量,營養價值均有增加趨勢。
總體來看,對于那些深色的水果來說,催熟后的某些營養成分的確會降低,但是,對于那些果肉部分沒有多少顏色的水果,催熟劑反而會提升它們的營養。
不過,現在我們大部分人的問題依然是果蔬的食用量不夠。一般營養學推薦每人每天要吃200~400克水果、300~500克蔬菜,而目前60%以上的人連一半的果蔬量都無法達到。相比擔心催熟果蔬的營養問題,我們更應該關心自己所吃的果蔬總量是否達標。
(選自《百科知識》)
1. 第一段中加點的詞語“這種看法”指的是什么?
2. 請你引用文中的內容解釋“果蔬催熟劑”。
3. 文章第七段中的“這個結論”具體指什么?
參考答案
1. 催熟劑有“激素”,是“避孕藥”,會導致人和動物性早熟。
2. 果蔬催熟劑,又稱植物生長調節劑,是指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調節作用的農藥,它不以殺傷有害生物為目的,一般為低毒或微毒。
3. 淺色的使用乙烯催熟的果蔬,其營養價值并不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