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立峰
人總得要有一種精神上的追求,特別是在今天的這個商品經濟時代中,我們更應堅守一份淡泊,一份超脫,一份清新,一個能夠讓心靈愜意停泊的所在。
古代的那些為精神而活著的人是并不少見的。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寧愿放棄縣官不做而甘為貧窮,簞壺瓢漿,不亦樂乎?真讓人佩服��!如果陶淵明活在現代社會里,不知還能否繼續堅守那份情操?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穿金戴銀、山珍海味,這些誰人不求?綾羅綢緞、寶馬香車,這些誰人不愛?難道這錯了嗎?我不知道。
共產黨人為了解放全中國,受盡酷刑而不屈服者無計其數,這真是威武不能屈��!陶淵明甘守貧窮,吃了這頓沒那頓,而不愿違心做貪官,這真是貧賤不能移��!他們才是中國古代真正的大丈夫!
正是有了他們,才支撐起了我們精神家園的一片晴空,而不致于讓這個社會完全埋沒于金錢的銅臭之中,讓我們的靈魂才有所依附。
所以,我認為,無欲無求、靈臺清明才是成為一個真人或是一個人能夠得到快樂的關鍵所在。我愛,我做;我不愛,便不做。這是凡人的最高境界,朝著這個目標奮斗吧,它會讓你找到生活的真諦!
版權聲明:華語網原創首發作品,轉載請先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