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雪芹
上期�?�,劉老師談到了男人的不易,相信很多男同胞讀后都會拍案叫絕,大呼“痛快”。的確,作為一個男人,是父母老來的依靠,妻兒眼中的大梁,為了能更好地履行一個兒子、丈夫、父親的責任,男人終日在外奔波忙碌,辛苦不停。作為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已婚的女人,我能體會到男人堅強背后的脆弱,成功背后的艱辛�?梢涯腥瞬灰椎脑蚨細w結到我們女人身上,這可就有些不太公平了。為了加深彼此的理解,我受本辦公室內幾位女同胞的委托,也向廣大的男同胞們訴一訴我們的心聲。
你說男人不易,我說女人可憐。
女人的可憐,是從她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就開始的。
不知從哪位老祖宗起,女人在人們的心中變得毫無地位。好的傳統沒見繼承下來多少,這重男輕女的思想卻是一代代傳承不衰,以致于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因此,女人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的悲哀。爺爺不疼,奶奶不愛,有時連做父親的一看生下的是個閨女,便二話不說,扭頭就走,只留下可憐的妻子獨自落淚。人說沒人疼的孩子命更大,不管怎樣,只要你沒有狠心將她扔掉,她還是逐漸地長大的。為了便于辨認,她們的名字還是要取的,于是有人隨口一開,什么“丫頭”、“妮子”、“小改”、“小換”、“小多”、“小轉”之類的名字便應運而生。單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人們對女孩是多么地討厭。等女孩稍稍長大,家中的一半家務便落在了她們身上,洗衣、做飯、刷鍋、洗碗,柔弱的身軀過早地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若下邊添了弟弟,女孩的地位更是凄慘,有好吃的好穿的都要留給弟弟,女孩只有羨慕的份。除了該做的家務外,女孩又多了一項任務:看孩子�?春昧�,是孩子乖,看不好,是當姐姐的錯,弄不好,還要挨父母的訓斥。就這樣,在鍋碗瓢盆交響曲中,在孩子的哭鬧聲中,女孩度過了自己并不怎么快樂的童年。
再長大些,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在以前,女孩是沒有機會去學堂讀書的。人們奉行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女人讀書有什么用,最終還不是人家的人!只要學會做針線,婚后能侍候好公婆丈夫就是好女人了。當然,現在的女子地位提高了,到了該上學的年齡不論男女都要入學接受教育。這是國家法令,誰不照辦就違法,因此女孩才有機會從家務中解放出來,才有機會與男子一比高下。即便如此,重男輕女的思想在有些家長的頭腦中依然存在。等女孩上完規定的義務教育,他們便迫不及待地將女孩拿下,找個地方讓其打工掙錢,以此貼補家用。有的甚至用女兒掙的錢為兒子蓋房、娶妻。唉,女孩��!
好不容易盼到了結婚的年齡,可結婚之后的女人更是可憐。首先表現在名字的消失上。沒結婚之前,不管是“多”,還是“改”也罷,總算有個名字�?梢唤Y了婚,便成了“XX(男方姓名)家的”,至于本人姓字名誰,無人知曉,也無人過問。不信你到農村試一試,你若找某位已婚女子,直問其名肯定是無人知曉,若找“XX家的”,則保證一問便知。女人與男人的不同首先表現在分工的不平等上。女人結了婚便入了家務,除了洗衣做飯帶孩子外,還要同男人下地勞作。勞動歸來,男人便功臣似的斜靠在沙發上抽煙喝茶,女人呢?則顧不得洗去臉上的塵土,抱柴燒水,洗菜做飯,灶間的煙火熏皺了女人原本白嫩的皮膚,可是女人揮揮衣袖,甩甩汗水,沒有一句怨言。再次還表現在對雙方父母不平等的對待上。女子出了閣,便要對男方的父母叫“爸”叫“媽”,同樣是父母,男方管女方的父母叫“爸”叫“媽”的又有幾個?遇到過年過節,女方都要到男方家,公婆面前端茶遞水,儼然一個使喚丫頭。公婆一旦生病,當媳婦的就得伺前伺后,否則不孝的帽子便扣在頭上。試問,女方的父母生病的時候又有幾個女婿像媳婦伺候公婆一樣悉心照料?一樣的父母,一樣的兒女,為什么就不一樣的對待呢?唉,女人哪!
也許有人說,現在婦女的地位提高了,每年的“三八”婦女節便是最好的證據。我要說這一節日的設立正好說明了婦女地位的低下。要不是認識到這一點,人們怎么會想通過設定節日的形式來引起大家對婦女的重視呢?每年也只有這一天,人們才會突然想起婦女的種種好處,于是各種打折的處理商品被女人拎回了家。雖然多數商品不能物盡其用,但女人的臉上還是掛滿了幸福的笑容。唉,可憐的傻女人��!
世間萬物皆有其存在的理由,在上帝面前男人和女人應該是平等的。上帝將陽剛之美賦予男性,同時將陰柔之美賜于了女性。男人因了女人的嬌小而強大,女人因了男人的呵護而更加嬌媚。女人來到人間,便如世界有了鮮花,一切因了女人的存在才變得色彩繽紛。人生在世,誰都不易,女人理解男人,男人更要關愛女人。只要彼此心靈相通,即使再苦再累,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相信我們都會心甘情愿,無怨無悔!
原創文學作品,轉載請先聯系華語網(Thn2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