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軍
也不知是為了紀念哪位圣人還是當時人們為了解饞,在我們這兒,每年到了陰歷的二月初二(我們這兒叫二月二),家家
戶戶便有爆米花的習俗。
說得再具體些,爆米花不一定非得在二月二這天。有很多人家在二月二之前就有爆好的,當然,在二月二這天爆米花的人家也不在少數。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爆米花的“米”是指玉米(我們這兒管玉米叫棒子),所以,爆米花在我們這兒的全稱叫炒棒子花。這種叫法在語法上是不講的,約定俗成,當地人一直都這么叫著,所以我也不例外。臨近二月二的時候,村中的孩子們便開始為炒棒子花作準備了。先是到有沙土的地方挖出足夠的沙土,攤平,曬干,然后用細羅將沙土中的雜草、土顆粒篩出,剩下的是粉末狀的細沙土。再將幾根玉米秸扎成幾個攪拌用的靶子,這樣,炒棒子花前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炒棒子花的時候一般是兩人合作,一人拉火,一人看鍋。正式開始炒了。先將篩好的細沙土取適量倒在鍋里,蓋好鍋蓋后拉火的人就可以拉火了。這時的火要大要猛,為的是將沙土盡快燒熱。燒得差不多了,看鍋的人就將早已準備在手底下的玉米倒入鍋中,手里拿著扎好的靶子用力在鍋中攪拌,為的是讓玉米與沙土充分混合,受熱均勻。在大火的燒炙下,鍋里不時會響起一聲一聲“啪啪”的玉米爆出花來的聲音,這聲音響起不久,鍋里的聲響便瞬間多了起來。再看這時的鍋里,一個個土泡此起彼落,一粒粒玉米從土里跳出來,“開”出了“白色的花”。這時的看鍋人要快速攪拌,盡量讓玉米多爆些,再是別讓玉米在鍋里燙煳了。炒棒子花的場面這時達到高潮:拉火人用力拉著風箱,看鍋人使勁的攪動著靶子,鍋里響起噼哩啪啦的爆花聲,仿佛爆竹響成一片。隨著玉米爆出的聲音越來越少,拉火人要迅速變大火為細火直至將火熄滅,看鍋人在這時更是要迅速的將鍋里的沙土和玉米花一同弄進鍋外的鐵篩中,將熱土篩進鍋里,篩子里剩下的就是爆好的玉米花了。大人們忙碌著,孩子們興奮著,歡鬧著,順手抓起一把爆米花一嚼,香噴噴,嘎嘣脆,讓人越吃越愛吃。這二月二的棒子花就在大人們的忙碌孩子們的歡笑玉米們的噼哩啪啦的爆響聲中炒好了。
炒好的棒子花當時吃起來很香很脆,口感很好,但如果保存不好,時間一長,就沒有當初那么脆了,口感也沒有當初那么好了。所以,大人們總是用塑料袋將爆好的棒子花包好,
放在炕頭上炕著(熱著)。我們孩子們呢,這時也會將口袋填得滿滿的,幾個小伙伴在一起比賽著吃。那個時候的孩子,在七、八十來歲的時候,有哪一個不是吃著棒子花上學去,放學回的?又有哪一個不是在吃著棒子花的當兒做完了作業,背熟了課文?已近不惑之年的我,棒子花仍是我兒時最美好的回憶,大人們炒棒子花的情景仍是我兒時最美好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