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正統的知識積累中,文人階級對話語權力的壟斷,使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民眾始終處于集體的“失語”狀態。由文人所構筑的社會文化體系,事實上排除了普通大眾的參與。在精英文化的掩蓋下,民眾的精神活動只能處于整個社會文化系統中的邊緣地位。大眾普遍性的失語,使我們的文化傳統體現為極少數社會成員思想片段的串聯。即使是今天,我們仍然習慣于從那些思想家和大人物所留下的片言只語中去尋繹歷史的線索,而無視對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與精神世界的解讀。
這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文人階級在累積知識的過程中,受到了自身感受范圍的局限。他們不屑于將大眾生活面相納入歷史的范疇,更無從總結他們的精神體驗。當我們今天面臨歷史知識的重構任務時,彌補這一缺憾,就成為不得不完成的一個課題。
顯然,我們必須轉向,尋求解釋歷史的新資源。
民謠就是這樣一種資源。
作為重構歷史的一種資源,民謠最大的價值在于它的真實和生動。盡管文人對民眾生活的記錄也不無意義,但在鄉土社會中自由流淌的歌謠比任何文人的描述都更為鮮活和真切。
民謠對探討民眾生活的另一層意義,在于它對各種具體場景與細節的描述,這是正統歷史中無法看到的。這種細節未必是真實生活的完整復述,但卻與生活本身保持了最緊密的距離和最合理的關系,使我們得以體會生活本身的鮮活與斑斕。
與大眾生活緊密關聯的民謠,若隱若現地存在于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民眾隨意吟誦、篡改及至遺忘中,記錄著群體的喜悅與哀怨、自得與黯然,以粗糲的方式呈現了中國民眾的生活本相,表達著他們的價值觀念、倫理信仰、行為方式、生活態度,折射出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它所蘊涵的信息,不僅有助于我們對千百年來民眾生活形成真實的觀察印象,也可以使我們更接近原始狀態下的民眾精神世界。
(有刪改)
5.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在精英文化的掩蓋下,絕大多數的底層民眾始終缺乏對社會文化的話語權。
B.大眾普遍性的失語,使我們仍然習慣于從那些思想家和大人物所留下的片言只語中去尋繹歷史的線索。
C.在中國正統的知識積累中,民眾的精神活動只能處于整個社會文化系統中的邊緣地位,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精神世界也往往被人們忽略。
D.文人階級在累積知識的過程中,也想將大眾生活面相納入歷史的范疇,只是他們受到了自身感受范圍的局限,無法總結大眾的精神體驗。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由于文人對底層生活接觸不多,所以他們所記錄的民眾生活,往往是表面的,不夠鮮活和真切,并沒有多大意義。
B.民謠所記錄的民眾生活的細節未必是真實生活的完整復述,且是正統歷史中無法看到的,我們不能采信。
C.雖然民謠存在于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但它被民眾隨意吟誦、篡改及至遺忘中,對重構歷史意義很有限。
D.由于民謠記錄著民眾的生活本相,表達著他們的價值觀念、倫理信仰、行為方式、生活態度,所以它可以使我們更接近原始狀態下的民眾精神世界。
7.根據文意,概括民謠對重構歷史有什么作用?(3分)
參考答案:
5.D(D項中,“也想將大眾生活面相納入歷史的范疇”表述有誤。由第二段“那就是文人階級在累積知識的過程中,受到了自身感受范圍的局限。他們不屑于將大眾生活面相納入歷史的范疇,更無從總結他們的精神體驗�!钡谋硎隹芍�,文人不屑于將大眾生活面相納入歷史的范疇。解題方法是:將選項中的表述內容與原文進行對比,找出表述內容的差異,從中得出選項的正誤。)
6.D(A項原文是“文人對民眾生活的記錄也不無意義”。B項是第六段中“我們不能采信”,說得太絕對。C項“對重構歷史意義很有限”錯。解題策略是:將選項中的表述內容與原文進行對比,找出表述內容的差異,從中得出選項的正誤。關注重點是修飾限制的詞語,特別是表范圍、程度等的詞語。)
7.第一、民謠比任何文人的描述都更為鮮活和真切。第二、它對各種具體場景與細節的描述,與生活本身保持了最緊密的距離和最合理的關系,使我們得以體會生活本身的鮮活與斑斕。(寫出1點給1分,寫出兩點給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