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從周以古園林專家名世。趙樸初先生為其書齋起名梓室,因為先生工木土,而先生便以梓翁自喻。
全國解放之初,他應蘇州美專之聘講授《中國美術史》和《中國建筑史》;在上海同濟,他創辦了建筑歷史學科和教研室。教學之余,探訪、考察園林和文物,足跡遍踏大江南北;參與古建筑及園林工程,事必躬親。有人戲稱他是“兩江總督”。1956年,他出版的《蘇州園林》一書,成為中國當代第一部園林專著,闡述了蘇州園林的本質特征——文人園林的詩情畫意,還總結歸納了中國園林造園手法,如借景、鄰虛、屏障、對景等。接著又出版了《蘇州舊宅參考圖錄》、《漏窗》。后《說園》出版,已是熱到洛陽紙貴了。葉圣陶評述《說園》“熔哲、文、美術于一爐,以論造園,臻此高境,欽悅無量”,有人稱它為“詩詞界的《人間詞話》”。他不僅對于古建筑、古園林理論有著深入的研究、獨到的見解,還參與了大量實際工程的設計建造,如設計修復豫園東部、龍華塔、寧波天一閣等,設計建造云南楠園等大量園林建筑。
他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造詣頗深,其散文有晚明風格、詩詞清麗可誦、書畫秀潤清逸,還擅昆劇。正是憑借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力,他把中國古園林藝術的詩情畫意詮釋得淋漓盡致。
“夢也蘇州,醒也蘇州”,陳從周熱愛蘇州園林,把她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蘇州園林》中寫道:“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弊阋娖浣蠄@林情結。因此對園林、古建筑的保護,他據理力爭,寸步不讓。1958年,他向蘇州市政府呼吁搶救網師園;堅決反對拆蘇州城墻用墻磚砌小高爐,疾呼城墻上的每一塊磚都是文物。于是,他被作為當時在北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國營造社的外圍分子加以批判。自此,他成了歷次政治運動的“老運動員”。在困境中,他仍專注于古園林事業的研究,窮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萬言的《梓室余墨》。這是他園林小品之集大成者。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陳從周聯絡葉圣陶等八位社會名流提議修復晚清學者俞樾的故居曲園。其后應蘇州政府之請審核行將開放的“蘇州古典園林藝術陳列室”,他順便考察了藝圃、拙政園等景點,發表《蘇州園林今何在?》一文,批評蘇州園林商業化的世俗之風破壞了園林之美,促使有關方面及時進行了全面整頓和清理,使蘇州園林大有改觀,1999年蘇州古園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978年,應世界著名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邀請,主持了中國第一個整體園林出口項目,以蘇州網師園的園中園——殿春為藍本,建立一個獨立的庭院——“明軒”,移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他成為將中國園林藝術推向世界之現代第一人。
作為教師,他認為,學問之道在于德;想做事業,惟勤是途。他對報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試“百科知識”一門課。學生們對聽他的課,又愛又怕。怕他會提出許多“刁鉆”的要求。如記筆記要用毛筆,寫字要用繁體,而且還要豎寫等。盡管如此嚴苛,學生們仍愛聽他的課。上大課,階梯教室總是“爆棚”。他授課從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談天說地道古論今中深入淺出地“傳道”,讓學生們在輕松的談笑中獲得知識,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升華藝術境界。他倡導文理互通,提倡多讀書,讀與專業相關、甚而是專業以外的書。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相通的。為讓學生融通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進課堂,還自掏腰包請學生去聽昆曲,體味古園林建筑與昆曲在藝術趣味上的親緣關系。學生們在緬懷先生時都說:“十幾年過去了,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上課的生動情景�!�
陳從周提倡做學問要講究世系和傳承。有人認為這樣會導致門戶之見。他卻認為,講世系則有凝聚力和鞭策力,可以逼學生用功,掌握自己派系的精髓,不使失傳。他不是學建筑的科班出身,本學文學,后因興趣而改行,故業內有人非議他的學問不正宗。但實踐證明,陳從周獨辟蹊徑,把詩詞、美術、音樂、戲劇和建筑園林糅在一起,以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品質,開辟了建筑和園林研究的新境界;他也由梓室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被稱為“中國園林第一人”、“中國園林之父”。
(摘編自張昌華《陳從周:中國園林第一人》)
相關鏈接
①馮其庸評價陳從周:“兄治園林,皆能融會貫通,化而為一,所謂文武昆亂不擋,是為大家,是為人師�!标悘闹苷f:“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造園重視借景,造園與為學又何獨不然�!保ㄕ浴豆饷魅請蟆� 2014-09-01 《滿眼溪山獨去時》)
②陳從周擅丹青,在松、梅、菊、竹中,尤喜繪竹。他的畫竹小品或孤枝獨干,或竹葉一蓬,題字則為“清風之竹”、“清風過后一簾青”等等。下鈐的閑章是“有竹為家”。典出鄭板橋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摘自張昌華《曾經風雅》)
③陳從周先生的同代或之后,有著許許多多古建筑史家、園林學家。他們鉤沉史料、測繪勘察,會墨線繪圖,抑或計算機上網,可能還會胡謅幾句海德格爾、胡塞爾。但卻少有人像他這樣摯愛自己的故園。(摘自《拾貝島民的日記》)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梓人是工匠之意,趙樸初先生以梓室名陳從周先生的書齋,先生也喜以梓翁自喻,可見他并不以“家”自命,而對于匠人、土木匠、教書匠的身份卻欣然認同。
B.著名文學家葉圣陶先生盛贊欽敬陳從周先生的園林著作由于“熔哲、文、美術于一爐,以論造園”而臻于高境,《說園》也被人譽為“詩詞界的《人間詞話》”。
C.學生們愛聽陳從周先生的課,階梯教室總是“爆棚”,是因為他能深入淺出傳道、生動形象授課,教學思想和方法既有創見又靈活,讓學生們在輕松中獲得知識。
D.陳從周先生“有竹為家”的鈐章,正是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操守的寫照。他對于古園林藝術的熱愛和為保護救護園林而做出的努力都是這種精神品藻的體現。
E.本文通過記敘陳從周先生的在園林、教育和治學等方面的事跡,表現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獨立堅守的文化品格,文中的相關引用增強了傳記的真實性和說服力。
(2)陳從周先生被稱為“中國園林第一人”,他對中國園林事業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貢獻?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3)《拾貝島民的日記》說“少有人像他這樣摯愛自己的故園”,陳從周“摯愛自己的故園”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4)業內有人非議陳從周先生非科班出身,學問不正宗,而他卻開辟了建筑和園林事業的新境界,對此你怎么看?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8分)
參考答案:
(1)(5分)D E(答D給3分,答E給2分,答C給1分;答A、B不給分。解析:A這是自謙之詞,先生應該是“家”,且是“大家”;B葉老之語是評述《說園》的;C還有讓學生“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升華藝術境界”。)
(2)(6分)①研究著述:對于古建筑、古園林理論有著深入的研究、獨到的見解,著述《蘇州園林》《蘇州舊宅參考圖錄》《漏窗》《說園》等,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②實踐創造:探訪、考察園林和文物,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參與了大量實際工程的設計建造,如設計修復豫園東部、龍華塔、寧波天一閣等,設計建造云南楠園等大量園林建筑。③搶救保護:自覺擔當中國古建筑園林的保護與發展重任,積極考察發現古園林開放中出現的商業化功利化的問題,及時向各級政府和領導建言建議,促使蘇州園林面貌改觀。④推廣世界:主持了中國第一個整體園林出口項目,將“蘇州園林”搬到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風采,成為將中國園林藝術推向世界之現代第一人。
(3)(6分)①陳從周濃厚的故鄉園林情結:“夢也蘇州,醒也蘇州”,陳從周熱愛家鄉的蘇州園林,把她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蘇州園林》中寫道:“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弊阋娖鋵枢l園林深厚的情結。②陳從周深摯的精神家園歸屬:他不是像同代或之后一般的匠人那樣簡單地進行技術繼承,也不會生吞活剝機械照搬西方迎合時尚,而是把對蘇州園林和中國古園林的研究事業作為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價值的歸屬。③陳從周傾力于中國文化傳承:他將園林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就像他所愛的昆曲、詩文等文化符號一樣,通過自己開創性的理論研究和創造性的實際工作,讓它們承擔起傳播繼承和推廣發揚中國文化的責任。
(4)(8分)①園林和古建筑藝術具有很強的民族性,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如果沒有一定傳統文化的浸染,是無法在此專業中脫穎而出的。陳從周正是因為不拘于門戶,廣泛學習借鑒,把詩詞、美術、音樂、戲劇和建筑園林融為一體,才獨辟蹊徑,以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品質,開辟了建筑園林研究的新境界。從此意義上說,如果沒有文史的積淀,沒有藝術的熏陶,陳從周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
②陳從周雖非科班出身,但它善于學習,注重世系和傳承,努力掌握所涉獵的各個派系的精髓。由文史到國畫,再到古建筑園林,他都問學前輩,就教名師,如陳植、梁思成等先生,一路自修不輟,從《木經》直至《中國營造學社匯刊》,恰是一條必須的“科班”之路。在陳從周先生的年代,像他那樣非本專業出身而后跨界成為大家的人很多,如魯迅、郭沫若、陳夢家、錢學森等。
③能把各種知識融為一體的是家,而只能依葫蘆畫瓢的是匠。陳從周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且他能融通各門類藝術,將傳統文化豐富而深厚的修養化到所從事的專業里,正如馮其庸先生評價的“融會貫通,化而為一”,所以他才成為園林藝術的大家�!霸靾@重視借景,造園與為學又何獨不然?”在當今時代,陳從周就是我們對傳統美學的堅守傳承與發展創新方面的榜樣。(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一個方面進行探究,即可根據觀點是否明確、論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