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顯陽《偉大而孤獨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高三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從1852年開始,《現代人》雜志上發表了托爾斯泰的自傳體中篇小說《童年》,這是他步入文壇的處女作。在《童年》中,托爾斯泰通過對小主人公孤獨而又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細微描寫,展示了一個出身貴族家庭、聰穎、敏感而又孤獨的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到1864年,托爾斯泰的20多篇中、短篇小說,已經足以讓他有資格置身于俄羅斯一流的作家的行列。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兩篇長篇巨著的先后問世,托爾斯泰開始贏得世界聲譽,成為一代文學世匠�!稇馉幣c和平》的寫作開始于1864年,托爾斯泰以俄羅斯抵抗拿破化侵略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以高度現實主義的描寫,將豐富的生活素材和眾多人物編織成一幅19世紀初期俄國生活的歷史圖景。羅曼·羅蘭說,《戰爭與和平》是“我們的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從1873到1877年,托爾斯泰用5年的時間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動筆之初,他只想寫一個上流社會已婚婦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說的重心發生了改變,主要描述了農奴制度被廢除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產生的災難性后果:貴族階級家庭關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淪喪,貴族走向沒落及農村中階級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稱“《安娜·卡列尼娜》是歐洲文壇上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與之相媲美的、白璧無瑕的藝術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絕后的藝術大師”。
從1889年開始,托爾斯泰耗時10年,在71歲的時候完成了《復活》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認出瑪斯洛娃是當年他放縱和引誘的犧牲品后,靈魂被深深震動了。在作品中,孤獨而內省的托爾斯泰將聶赫留道夫塑造為一個為自己和本階級的罪惡而懺悔,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贖罪的形象。這是19世紀末批判現實主義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貴族資產階級俄國的一切假面具,無情地批判了俄國社會的虛偽本質。
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
托爾斯泰從沒放棄對人生真諦的執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會上層與下層、地主與農奴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在哪里,農民貧困的根源何在,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1847年托爾斯泰退學回家,在自己的莊園嘗試改革,設計了一個莊園改造計劃。他去了莊園附近五個村子中最窮苦的一個,給貧苦農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這位年輕伯爵的夢想在俄國社會的現實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輸的托爾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間幾乎中斷了自己的文學創作,先后在自己的莊園及其他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創辦了20多所學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談。1861年,托爾斯泰還擔任起調解地主與農民之間糾紛的職責。他維護農民權益,因而受到貴族農奴主的敵視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這一期間同農民的頻繁接觸,為他后來世界觀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1868年,托爾斯泰受到德國叔本華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懷疑生存的目的和意義,開始了新的思想危機和新的探索時期。在1879年寫成的《懺悔錄》中,他談到了當時的情況:“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變得憂郁了……”這樣,他開始轉向宗教,有規律地去教堂,早晚在書齋中禱告。
在人生的最后幾年,托爾斯泰發誓要改變自己的貴族化生活方式,不時地參加體力勞動,自己耕地、縫鞋,為農民蓋房子、砌爐子。為實現平民化夙愿,孤獨的他曾三次離家出走。結果在第三次出走的時候,因為不幸患上肺炎,出走10天后在阿斯塔波沃車站的站長室逝世……
1910年,最后一次出走的托爾斯泰被送回雅斯納亞-波良納,因為生于茲葬于茲,這個莊園被稱作托爾斯泰的“搖籃和墓地”。百年來,墓冢吸引著成百上千的朝拜者。說是墳墓,其實外表看起來不過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前面沒有墓碑,更無墓志銘,甚至連托爾斯泰的這個名字都見不到。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經充滿深情地贊許托翁的墓地,那是“人間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溫暖的墳墓”。
(選自2005年《光明日報》,作者韓顯陽,有刪節)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本文以時間為敘事線索,翔實地介紹了托爾斯泰在文學和思想上的輝煌成就及深遠影響,清晰地勾勒了這位文學巨匠一生的軌跡,飽含對托爾斯泰的敬重愛戴。
B.托爾斯泰一生都在思考農民盆困的根源并力圖找到解決的辦法。他親自耕種,為農民蓋房子,為農民孩子辦學校……在這些努力都失敗之后,他選擇了皈依宗教。
C.1847年,托爾斯泰從喀山大學東方語系退學回家,決定改變自己貴族化的生活方式,實現平民化的愿望,他在自己的莊園嘗試改革,設計了一個莊園改造的計劃。
D.《安娜·卡列尼娜》一開始只想講述一個上流社會已婚婦女失足的故事,但最后卻變成對農奴制度被廢除后俄國社會各階層種種矛盾和痼疾的深度審視和剖析。
E.托爾斯泰晚年完成的《復活》塑造了聶赫留道夫這個為自己和本階級的罪惡而懺悔的形象,是19世紀末批判現實主義的杰作之一,也是他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2)結合托爾斯泰一生事跡和成就,分析他的“偉大而孤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6分)
(3)文中引用羅曼·羅蘭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有什么作用?(6分)
(4)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說的“人間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溫暖的墳墓”該如何理解?(8分)
參考答案:
(1)AD
(2)(1)文學創作方面。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有《安娜卡列妮娜》、《戰爭與和平》、《復活》風眾多成就卓著影響深遠的史詩一樣的作品。而從《童年》中的小主人公到《復活》中替自己階級贖罪的涅赫留多夫身上都找得到托爾斯泰自己孤獨內心的投身。(2)思想意識方面。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他是深刻的思想者,終其一生都在思考人生真諦,想尋求社會弊病的根源,但無論是社會科學、哲學還是宗教都沒有給出他想要的答案,他感到迷茫,甚至憂郁。(3)社會實踐方面。他是真誠的實踐者,想通過親身實踐找到社會改革的途徑。但從莊園實驗到平民化努力,在俄國社會的現實面前均以失敗而告終。
(3)(1)表達對托爾斯泰作品的高度評價,更加凸顯托爾斯泰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2)多側面多角度印證作者觀點,突出托爾斯泰的地位,使其形象更豐滿、更全面。(3)使行文更具有真實性,更有說服力。
(4)這是茨威格對托爾斯泰文學成就及人格品質的崇敬和贊美。(總說作用2分)托爾斯泰不僅僅是文學巨匠,給世界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等光輝燦爛的作品,也是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一直致力于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真誠思考,他更是努力通過莊園改革實驗和平民化嘗試來探求人生真諦及社會公平的實踐家。而他的墳墓卻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前面沒有墓碑,更五墓志銘,甚至連托爾斯泰的這個名字都見不到”,樸素的墳墓與他的成就和人格構成了鮮明反差。(對比分析4分)這句話形象地表明,盡管墳墓很樸素,但托爾斯泰的偉大作品和悲憫仁愛的情懷卻永遠給人們美的啟迪和人道主義的溫暖感動。(內涵揭示2分)
【解析】
(1)試題分析:本題綜合文章的內容和寫法。A3分,D2分,E1分,B項,親自耕種是在皈依宗教之后;C項,平民化嘗試發生在托爾斯泰人生的最后幾年;E項,《復活》只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但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考點: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試題分析:題干要求“結合托爾斯泰一生事跡和成就,分析他的‘偉大而孤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是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先到文中找到托爾斯泰偉大的方面,再找他孤獨的方面,組織答案的時候要根據分值分條作答�?梢詮奈膶W創作、思想精神、社會實踐等方面組織答案。6分,一點2分,圍繞托爾斯泰一生在各方面的偉大成就和內心的孤獨分析,意思近即可。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3)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文中引用羅曼·羅蘭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有什么作用”,這是考查引用的作用。作者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為理論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以論點為統帥,始終為論點服務。一般來說,文章開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達到提綱挈領、總領全篇、引人入勝,為整篇文章奠定基調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論據確鑿充分,說明問題、闡明觀點時增強說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啟發性、使語言精煉等作用。引用名人名言到底有什么目的或作用,要遵循“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首先要理解名人名言的含義,文言名句要翻譯成現代漢語,然后聯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及關系,根據具體的語境確定。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先通讀原文,充分理解文意,然后在名人名言前后找到表明作者觀點或說明內容的語句,有時要聯系全文來尋找表明作者觀點或說明內容的語句,可以用“引用(名人名言)證明、提出、說明(作者觀點或說明內容),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或使說明更有說服力”的格式來作答。
考點: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現手法。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句子的含義。方法有:關鍵詞分析法、語境分析法、句子結構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解題的時候,幾種方法常常綜合運用。首先回歸文本,找到這句話,然后辨清句子的關系,找到其中的關鍵詞,一般是代詞、指示代詞、動詞、修飾詞、副詞等,再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分析其意思,最后形成答案。“人間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溫暖的墳墓”,關鍵詞就是其中的幾個修飾詞“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溫暖”,這是茨威格對托爾斯泰的贊美,應到文中找到具體所指。
考點:分析語言特色。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