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二覺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為,很是有點兒后怕!
幾年以后,解三被凍死野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業,數年后翻蓋新房,扒舊屋的時候,扒出了那個人頭黃。解三之子只認得一般牛黃,卻不認得人頭黃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夏二望著那人頭黃,面色冰冷,許久了才說:“是一塊普通的藥草,你留它沒用,放我這兒吧!”
解三之子把人頭黃送給了夏二。夏二后來用人頭黃救了許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應。這樣過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臨終的時候,他喚過家人,從懷里取出那顆人頭黃,安排說:“這塊藥物,只可施舍,不可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諾言,將人頭黃賣了,成了方圓幾十里的富戶。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懸梁自盡。
(有刪改)
7.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解三比較聰明,知道瘦牛有牛黃,因此,平常買牛時不買肥牛,靠摘取牛黃出售發財,后來也因牛黃而瘋。
B.夏二聽到解三來借梯子,以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竊,一連數日都心郁如鉛。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發瘋。
C.小說采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情節,融神態、動作、心理、語言描寫于一體,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D.小說構思巧妙,以“牛黃”為線索,通過人物對待人頭黃的不同態度,集中呈現了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批判。
E.解三不肯拿人頭黃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寶的秘密,招來災禍;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過人頭黃。
8.開頭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請簡要分析。
9.小說中夏二這一形象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
10.這篇小說以“牛黃”為題,用意很深。請從主題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選擇其一,結合全文,陳述你的觀點并分析。
參考答案:
7.DC(答D給3分,答C給2分,答E給1分,A.B不給分)
8.①介紹牛黃的相關知識,讓讀者對牛黃有個了解,(1分)又照應了標題;(1分)②突出了牛黃的功效、價值,暗示情節的發展與牛黃這一事物密切相關;(2分)③總起下文,為下文夏二見寶起歹意和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寶(或解三見病不救和最終不治)做鋪墊。(2分)
9.①見寶起意,居心不良,看見解三有寶就想據為己有。②作繭自縛,自食苦果,因擔心解三知道自己企圖偷竊而終日不安,以致失智發瘋。③良心未泯,擔心解三之子識得人頭黃之價而不知其“害”,后來利用寶物為民治病,救贖靈魂。(每點2分)
10.觀點一:使主題更加集中、深刻。(2分)小說通過敘述解、夏二家為一己之私害人害己的故事,(2分)以小見大,批判了社會上因財而迷失真與善的社會現象;(2分)揭示出行不義者終將自食其果的道理。(2分)
觀點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2分)通過人物對待人頭黃這一稀世之珍的表現,刻畫了人物因貪財而迷失真與善的性格;(2分)通過解三不肯拿出人頭黃給夏二治病等情節,揭示了人物的自私;(2分)通過人物因人頭黃而最后導致的結果,表現了作者對世人貪財的批判。(2分)
【解析】
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賞析文章內容的能力。A項,不是每一頭瘦牛都有牛黃,解三也不是不買肥牛,只是多買瘦牛而已;B項,夏二發瘋不是因為良心的不安,而是以為解三知道自己到解三家偷竊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E項,“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過人頭黃”不夠準確,解三未必知道夏二到過自己家行竊.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文學類文本閱讀5選2的題目,主要集中對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內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另一種是對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賞析,分析文意要對讀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態表述不當,賞析一般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當,此題的選項AE就是人物表述內容不當,選項B則為對人物心理分析。因為是文學作品的閱讀,不同的人可能會讀出不同的的內容,因此在命制選擇題時往往錯誤的選項命制都是明顯的不會引起爭議的錯誤,即所謂的“硬傷”,在答題時注意尋找這些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