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本文運用第三人稱,通過對比手法,客觀多面的敘寫了一個令人敬佩的藝術工作者形象。
12.文章第二段描寫徐佩根《雨巷》這一雕塑作品時,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13.簡要概括徐佩根能夠“名不虛傳”的原因。
14.結合文本,聯系現實,談談你對標題“寂寞難掩美麗”的理解,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示。
參考答案:
11.答A給3分,答D給2分,答E給1分;答B.C不給分。
12.文章第二段描寫徐佩根《雨巷》這一雕塑作品時,運用了排比、對比、襯托等手法。①排比。將石雕上已經鋪陳排比,一氣呵成,寫出了石雕讓人沉醉的意境和情調。② 對比。戴望舒的《雨巷》營造的想象空間與石雕凝結成的可以觸摸的現實形成對比,突出石雕的直觀和真切。③襯托。作品被人稱贊和獲獎側面襯托出《雨巷》的極高藝術成就。(每點2分, 共6分)
13.① 梅花香自苦寒來。對雕刻技藝的勤奮,堅守,潛心研究讓他的榮譽實至名歸。②視野開闊,融會貫通。從前人的雕刻手法,到各個藝術門類,他都能學習,借鑒,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③有責任感。理解石材的保護開發政策,注重作品的實用性等。(分點概括,每點2分,共6分,大意對即可。)
14.①內涵和作用。“寂寞難掩美麗”意思是經歷過冷清孤單以后,難以掩蓋成功后的美麗。結合本文內容看,徐佩根十多歲便從事雕刻這門寂寞苦寒的手藝,數十年的默默堅守,潛心研究,他的作品才達到了高端的審美與巧慧的制作相融合,格調高雅中洋溢著生活氣息的極高藝術成就。徐佩根把榮譽看做虛名,樸實的他為了自己家鄉的石硯,竟閱讀了《越絕書》《吳郡圖經續記》《硯史》《硯箋》《吳門表隱》《百城煙水》等志書史料,寫出了《為蠖村硯正名》近萬字的論文,動因只不過想為家鄉的“土特產”“正本清源”。這種潛心研究,執堅守白的精神成就了他的“美麗”。題目新穎獨特,有吸引讀者的作用,暗含文章的主旨,給人以啟迪。(6分)②啟示: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經歷一段沒人支持、沒人幫助的黑暗歲月,而這段時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關鍵階段。猶如黎明前的黑暗,捱過去, 天也就亮了。(2分,大意對即可)
【解析】
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項因果關系錯誤,這里屬于強加因果。C項“作者對這種現狀充滿批判和擔憂”說法不準確。E項對比手法錯誤。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是一道綜合分析文章的題目,涉及到文章的細節、結構、傳主的品格等,試題命制的錯誤選項多為無中生有,牽拉因果、傳主的品格和所舉的事例不對應。答題時注意和文章仔細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注意1分選項,1分選項多為絕對、不全面、牽強、似是而非等特征。
1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鑒賞主要表現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要明確答題的區間在第二段,然后讀懂文本。排比、對比較容易看出,襯托主要是從側面描寫這件作品的極高的藝術成就,再結合文本分析,組織語言,概括答案。
【考點定位】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易錯警示】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注意不同文體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征等手法;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表現手法的分析是一種很泛的題目,答題時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題目的答題要求,要簡潔準確地答題,對有些題目如欣賞寫作技巧的題,應結合上下文語境、文章題材與體裁風格等來準確把握,選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說塑造人物的種種手法,如散文抒發情感的種種手法等,盡量抓到得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