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意盈《“短命建筑”現象令人不安》高三新聞閱讀題及答案
完工沒幾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現在被網民稱為“短命建筑”。近年來,因舊城改造加快,各地頻現“短命建筑”。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民意中國網,對全國31個�。▍^、市)1182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3%的人確認身邊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認為“短命建筑”頻現會讓公眾沒有生活安全感和歸屬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邊“最短命建筑”歷時不過10年
調查顯示,當被問到“你身邊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幾年后被拆除的”時,70.6%的人選擇“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選擇“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劉曉蕾最大的感觸是北京永遠在建設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項目的工地,拆遷新聞也不絕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個縣級市,這兩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讓她驚訝不已,同時也讓她充滿疑惑,“網上有人調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們造不出高質量的建筑,還是因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新生,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短命建筑”出現不是因為缺乏施工技術或質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觀念出現了問題。“由于地方很多領導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遷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績’。”
喬新生指出,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為了擴大財政收入,發展地方經濟,選擇把房地產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建房子收效雖快,建成后就沒利潤了,所以只有縮短其壽命進行重建,才能不斷獲利。
中國人民大學城市規劃與管理系教師張磊認為,導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現的深層原因,是我國城市規劃的價值觀問題。“現在GDP儼然成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標準。在此情況下,城市規劃也就按照短期經濟利益頻繁變動。”
(二)“建筑頻繁拆除會讓我們的文化處于斷裂狀態”
開出租車的王師傅是個老北京人,他感嘆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無幾,到處是新建起來的高樓大廈。“以后的年輕人會不會以為北京城原本就是這樣啊?政府可以拆遷,但也得有保護和繼承,你看現在新蓋的房子有幾個帶著咱們中國自己的建筑特色?”
張磊認為,頻繁拆遷可能會破壞城市固有的鄰里關系和社會網絡,給民眾生活和心理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而對于一些外來居民,由于建筑頻繁更新,會導致他們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單元數量減少,被迫遷移住址或重新尋找就業機會,從而增大了他們進入城市的成本。
“頻繁拆遷會讓一些人處于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焦慮狀態,無法實現安居樂業,這還可能會激化社會矛盾。”喬新生指出,建筑頻繁拆除會讓我們的文化處于斷裂狀態,“香港人還可以去陸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許只能去星巴克了,傳統的東西難以為繼。”
喬新生認為,頻繁拆建還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喬新生曾前往全國各地調研,他發現一些城市近郊的農民,也會難掩喜色地告訴他,自己花了幾千元錢又蓋了一間房,就等著拆遷拿補償款了。
頻繁拆遷會造成什么影響?調查中,66.5%的人首選“浪費社會財富”,其次是“城市規劃近乎兒戲”(59.6%),另有55.5%的人認為,頻繁拆遷會讓公眾失去生活安全感和歸屬感。僅8.0%的人認為“常變常新,有利于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