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這是老木最近的發現。
慢慢的,就沒了熱度,還怕冷,把云彩當衣服裹在身上。還沒了力氣,直往西山里墜。老木擠巴幾下眼睛,定定神,繼續往山凹里望。
記得還是放牛娃的時候,也喜歡坐在這塊大石頭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順的家。那長有一大團雪白梨花的梨樹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雖瞎著,卻靈醒得很,還沒靠近梨樹呢,就戳著棍子叫罵開了,龜孫子,又磨牙了嗎。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戶的娃,人手一個是棍打不動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聲最好聽。那是黑妹家的兩間茅草屋,她家最窮,她也最不討人喜歡。
老木閉著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時候,老木還和伙伴玩過這樣的游戲,就是根據各家屋頂上冒出來的炊煙,猜各家在燒什么好吃的東西。老木是贏得最多的,也正是這一點,讓伙伴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實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時候,沒有哪家有大魚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誰家種了什么東西,什么東西種得多,哪天又收獲了什么,在村子里竄上竄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嗎?鼻子長,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樹林一樣密的炊煙呢?怎么就不見了?二蛋的兒子是包工頭,在城里買了房子,把二蛋老兩口給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學,據說當了官,早就把家給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兒子媳婦和孫子孫媳婦都在外打工,那一樹梨子早就沒人管了;三順家的小子是最遲去打工的,據說也混得不錯,一家人都帶出去不說,連山場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個個鄉里鄉親,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來越模糊。每次走過已經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會站上半天,總感覺門會突然打開,會有人笑嘻嘻地走出來,叫老木進去坐坐,喝口水,嘮上一時半會�?沙艘豢滩浑x跟隨自己的阿黃,什么也沒有�?偸前ⅫS的幾聲叫,把老木給喚醒,滯重的腳步才繼續緩慢挪動。
汪,汪,汪。阿黃在叫了,有氣無力的,就在身邊。以前的阿黃可不是這樣。記得兒子媳婦才出門那會,有老伴陪著,倒沒感覺什么。地種著,田耕著,孫兒孫女帶著,照樣其樂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實。一場病,把老伴給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來了。兒子媳婦要老木一起出門,說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幾間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莊稼,那也是兒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對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誰去給她清除墳頭上的雜草!
阿黃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頭上出現的。瘦得皮包骨頭,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養了它,從此形影不離。老木到哪,阿黃一準到哪,聽到阿黃的叫聲,老木才踏實�?砂ⅫS的皮也塌拉下來了,越發灰暗,聲音早沒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連聲,現在成了短促沉悶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樹后面,有炊煙升起來了,若隱若現,淡淡的白。老木來勁了,仔細地瞅。老木站起身來,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樁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頭,那是李家的女兒在給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煙。
想到李家嫂子的過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莊子的人都來了,還站不滿一堂屋。最關鍵的,是沒幾個能做事的人。一個個佝腰駝背,稍微出點力,就動彈不了了。該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將就著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還閃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時候,兒子媳婦又到哪張羅幫忙的人呢?聽說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聽到火化就動氣。人活一輩子吃苦受累也就罷了,死了連個全尸都沒有,造孽呀�?涩F在老木不這樣想了,人死了,還知道什么呢,能肥幾棵莊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燒就燒吧,總比沒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終于有炊煙裊裊地升起來了,甚至沒有老木抽的煙鍋里的煙濃厚,就那么稀稀落落著,不用風,轉眼即逝。阿黃也沉默了,一雙渾濁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緩緩合攏……
(選自《天池小小說》2012年第9期)
6.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4分)
A.小說第二段的景物描寫“還怕冷,把云彩當衣服裹在身上。還沒了力氣,直往西山里墜”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
B.小說寫老木對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戲的回憶,又寫昔日伙伴或搬走,或離鄉外出打工,作者這樣寫是為了使今昔形成對比。
C.每次走過無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會停留,覺得會有人走出來叫自己進去坐坐,寫出老木人緣好,廣受鄉親歡迎。
D.老木不愿意和兒子媳婦一起出門是因為舍不下那幾間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莊稼,表現了老木對家園的眷戀。
E.老木以為杮子樹后升起的若隱若現、淡淡的白煙是炊煙,結果不是,這引發了老木對李家嫂子喪事的感嘆,引起了老木對自己身后事的擔憂。
7.小說以“漸漸消散的炊煙”為題,有什么用意?(6分)
8.小說中老木和阿黃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處?請結合文本作簡要概括。(6分)
參考答案:
6.B3分,E2分,D1 分(A第2段并非單純的景物描寫,從小說開頭“老了。這是老木最近的發現”可以看出,“還怕冷,把云彩當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墜”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為西墜的太陽,形象生動。C“寫出老木人緣好“不對,作者這樣寫是為了突出當年村里人丁興旺,鄰里關系融洽。D還有對埋在對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7.①“炊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連接著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現在的生活。②“漸漸消散的炊煙”表明村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已漸漸離開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以“漸漸消散的炊煙”暗示村莊的人越來越少。③表現出老木對故土的依戀,引發讀者對朝代變遷的感嘆。
8.①老態龍鐘;②都曾經歷生活的辛苦和時代的變遷; ③都表現出了忠誠,老木忠誠地守候土地、村莊,阿黃忠誠地守候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