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蘭鳳蝶是澳大利亞的一種常見蝶,其雄性翅膀的顏色為異常亮麗的藍色,但周邊鑲嵌有黑色,其黑色部分越黑,藍色部分就越艷麗,在求偶競爭中也就越有優勢。專家們以前認為,這是由于其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但現在發現,這種蝴蝶不只是通過化學方式,更是通過物理方式,即一種特別的光學手段來使其黑色部分顯得更黑,因為它包含黑色素的微細鱗片結構能“捕捉”住光,由此創造出一種比黑色還黑的“超黑”。
許多動物的鮮艷色彩或偽裝效果都不是僅用色素就能獲得的,還需要利用物理方法。例如,雄性孔雀的尾羽翠綠絢麗,這是因為其中發生了“建設性光學干涉效應”所致,它們的羽毛中具有獨特結構的微小蛋白質能夠以特別的方式對光進行反射,不需要的波長都被消除掉了。
受此啟發,英國�?巳卮髮W的生物學家皮特·武庫希奇及其同事對山蘭鳳蝶進行了研究,目的是探索它的機體結構物能否把彩色消除掉而制造出深黑色,這與孔雀制造出絢爛色彩是同樣的機理,但導致的結果正相反。
研究者發現,山蘭鳳蝶翅膀中的微細鱗片結構是排列成許多直徑不超過1微米的小凹坑,猶如蜂巢。這種結構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介質光折射率的不同而“捕捉”光。
光通過兩種不同折射率的介質時,會發生折射和虛化現象,其中一些光會被“捕捉”在密度較大的介質中。水對空氣的光折射率之比為1.3:1,而山蘭鳳蝶機體組織對空氣的光折射率之比為1.6:1,這就使其中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
研究者對這一推斷做了一次測試。他們把山蘭鳳蝶的翅膀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該種溶液的光折射率與山蘭鳳蝶翅膀機體組織的光折射率大致相同,結果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真不那么黑了;在空氣中,其吸收光的比率超過了90%,但在三溴甲烷溶液中,這一數字只有50%多一點。
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化學工程師理查德·布朗在2002年曾用一種凹狀鎳磷合金膜衣料制造出與山蘭鳳蝶相似的“超黑”。他認為“超黑”將成為今后的流行色,其最大的用途將是在光學設備上;同時,那些對黑顏色不滿意的藝術家們也會對此感興趣。
下列圍繞“超黑”所作的表述,與文意不符的一項是
A.在求偶競爭中,山蘭鳳蝶依靠翅膀周邊鑲嵌的“超黑”色彩,能夠更有效地吸引異性 蝴蝶。
B.以前專家認為,“超黑”是由于山蘭鳳蝶翅膀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這種看法不夠確切。
C.山蘭鳳蝶主要是通過物理方式——一種特別的光學手段——來使其黑色部分變成“超黑”。
D.山蘭鳳蝶翅膀中包含黑色素的微細鱗片結構能“捕捉”住光,因而能夠創造出一種比黑色還黑的“超黑”。
下列對于山蘭鳳蝶的色素能夠吸收光的機理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當光通過空氣投射到山蘭鳳蝶的機體時,山蘭鳳蝶的機體結構物就會把其中的彩色消除掉而強化黑色,從而制造出“超黑”。
B.山蘭鳳蝶翅膀中的微細鱗片,排列成許多直徑不超過l微米的小凹坑,這種蜂巢狀的結構能夠在特定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捕捉”光。
C.光通過兩種不同的介質時,會發生折射和虛化現象,有些光就會被“捕捉”在密度較大的介質中。
D.山蘭鳳蝶機體組織和空氣是兩種不同折射率的介質,其光折射率之比為1.6:1,這就使密度較大的山蘭鳳蝶機體組織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
下列根據原文內容所作的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動物們僅用色素還不能獲得鮮艷色彩或偽裝效果,它們必須利用物理方法。
B.孔雀制造出絢爛色彩與山蘭鳳蝶制造“超黑”機理相同,不過它的做法不是消除彩色,制造黑色,而是消除黑色,制造彩色。
C.如果把山蘭鳳蝶的翅膀浸到水中,也會像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一樣,使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變得不黑。
D.人類仿造“超黑”的事例表明,動物在啟發工程設計方面具有巨大價值,許多事情我們都能從自然中獲得啟示。
參考答案:
1.A(只限于雄性的山蘭鳳蝶)
2.C(“兩種不同的介質”錯,應為“兩種不同折射率的介質”)
3.D( A項否定了色素的作用。B項.孔雀和山蘭鳳蝶獲得色彩的機理相同,結果相反,但做法不是清除黑色,制造彩色。C項,如果把山蘭鳳蝶的翅膀浸到水中,不會出現同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