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那年,杜鵬和父母一起來到美國,他們住在蒙大拿州在地圖上難以找到的小鎮�?颂m。在學校里,轉學半年的杜鵬簡直像是空氣,沒人和他交流,沒人和他做朋友,爸爸問杜鵬:“難道沒人對你感到好奇,愿意跟你說話嗎?好奇心很強的美國人不對鎮上唯一的中國孩子感興趣是不大可能的�!�
杜鵬臉上閃過一絲猶豫,低著頭低聲說:“有,但我感覺他們是在嘲弄我。我不想和他們說話�!�
郁悶和壓抑一直持續到了那年的感恩節。在�?颂m鎮上,感恩節里的信徒們需要一個人來扮演“受氣包”的角色。按照鎮長勞克的說法,這個人必須身穿單薄的衣服,到鎮子上每戶人家去“乞討”一些東西,然后對他們說感謝的話,哪怕遭受到拳打腳踢和冷言冷語。
鎮子上的人選出的是杜鵬的爸爸。杜鵬反對爸爸這么做,他認為這樣會讓鎮子上的人更看不起他們,這是對自己一家的侮辱�?砂职峙牧伺亩霹i的肩膀,對他說:“放心吧,爸爸一定會在那天讓大家滿意的�!�
這注定是一個讓杜鵬難以忘記的感恩節。清晨,爸爸就穿著破舊.單薄的衣服出了門。杜鵬原本想躲在家里,他不愿看到爸爸被人指責或侮辱的場面,可媽媽卻要他跟在爸爸身后——他怕有人傷害爸爸。
這個約定俗成的規矩有些暴力。幾乎每家的大人都要指責爸爸幾句,然后向他揮舞著拳頭。拳頭打在爸爸身上,卻疼在杜鵬心里。他覺得每個家庭的人都在嘲笑著爸爸和自己,他們會想:“看,這兩個從中國來的傻瓜多么傻,被我們愚弄了!”
杜鵬甚至覺得自己和爸爸比乞丐還沒有尊嚴。他對爸爸說:“也許鎮子上根本就沒這個風俗,他們就是想找個借口侮辱我們�!卑职謪s搖著頭說:“不會�!�
一個街區走下來,杜鵬默默地數著爸爸挨過的拳頭,57戶居民一共打了爸爸132下。終于走完了最后一家,杜鵬連忙上前,拉著爸爸就走,他的目光里充滿了怨恨和憤怒。
爸爸笑笑說:“兒子,別生氣。這是別人的風俗,我們入鄉就得隨俗�!倍霹i跺了跺腳,他頭一次感到爸爸笑得這么卑賤,整整一天他都不愿和爸爸說話。
夜幕降臨,杜鵬家的門鈴忽然響了起來。他打開門,看到鎮子上所有居民都站在自己家門前。他們微笑著,臉上洋溢著快樂,每個人手里都拿著感恩節的禮物。鎮長勞克抬高嗓門大喊著:“我們的上帝,我們要感謝你!感謝你今天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屋于里到處堆滿了禮物,鎮子上的居民一一和杜鵬家人擁抱。杜鵬有些不習慣這樣的轉變,短短的時間里鎮子上的居民怎么完全變了一個樣子。
勞克對杜鵬一家解釋說:“這是我們鎮上的傳統,在感恩節這天為了讓所有人虔誠地感恩,我們會選出一個人來讓大家發泄自己的怒氣和怨氣。我們一般選擇新來的鄰居,因為他們不知道我們晚上還會對他進行感謝。這個人是感恩節里的上帝,也是最有資格被崇敬的人!”
杜鵬默默地看了爸爸一眼,笑了笑,眼睛里滿是驕傲。鎮子上的人在杜鵬家開起了感恩節派對。鼎沸的人聲里,杜鵬低聲對爸爸說:“我想我懂得了些什么,我很快就會有很多朋友了�!�
(選自《微型小說選刊?金故事》,有刪改)
3.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A.小說敘事簡潔,主旨深邃,表達了作者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際關系的思考,對寬容和諧的處世之風的贊揚。
B.杜鵬“眼睛里滿是驕傲”是因為他覺得爸爸的所作所為終于取得小鎮居民的信任,得到了應有的回報,給他攢足了面子。
C.杜鵬在學校里沒人與他交流,固然有當地人欺生的因素,主要原因是自我壓抑,怕同學看不起,不肯主動與人交流。
D.小鎮居民對他們選取的“受氣包”,先是打罵后是感謝,這個突轉,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小說情節發展的關鍵所在。
E.杜鵬爸爸之所以愿意當“受氣包”,是因為他城府深沉,早已了解小鎮的風俗,只是不揭穿而已。
4.“誤會法”是小說創作常用的方法,這篇小說有幾重誤會?請分點概括。
5.你是否覺得杜鵬爸爸這個“受氣包”是最有資格被崇敬的人?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3.AD
4.(1)杜鵬誤會美國的同學,覺得同學總在嘲弄他:(2)杜鵬誤會爸爸,覺得他卑賤而沒有尊嚴;(3)杜鵬誤會小鎮的居民,認為他們是在找借口侮辱人;(4)杜鵬媽媽誤會小鎮居民,怕有人傷害她丈夫(答一點給1分,答兩點給2分,答三點給4分)
5.觀點一:杜鵬的爸爸是小鎮上的新居民,他入鄉隨俗,心胸開闊:受到委屈也不怨恨和憤怒,樂意當“受氣包”,給小鎮的居民帶來快樂:這種不圖感謝而又愿意付出精神,理應受到尊敬
觀點二:杜鵬的爸爸甘當“受氣包”,如果這個鎮子民風刁蠻,他和他的家人一定會受到侮辱;受到侮辱一味忍讓,會讓外國人產生中國人軟弱可欺的印象;這種無原則容忍退讓人,不值得尊敬。(如有其它觀點,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