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母親就像牽著風箏一樣,將子女牢牢地牽在手中。作者和姐姐遠到農村插隊,仍覺得沒有離開母親溫暖的視線。
C.作者走上創作之路源于“我”身無所長,無所事事,而母親的耳濡目染促成了一篇散文,開始有了當作家的夢想。
D.母親對“我”的教育和管理,促使“我”轉向了創作,作者由此生發出“兒女總是父母的作品”的感悟,再次扣題。
E.文章選取了一系列普通的生活素材,寫得一波三折,富有戲劇性,鮮明地表現了母親對“我”的關心和支持。
11.結合文本,概括作者成為作家的緣由。
12.作者為自己的文章取名“風箏”,結合全文,說說“風箏”在文中有何作用。
13.王安憶是知名的當代文學作家,這篇文章發自真情,感人至深。結合文本,談談你對母愛的認識。
參考答案:
10.B.D
11.(1)源于母親的正確引導:“我”在生活中看到一座大理山,山上有許多大理石,母親就引導“我”思考寫一篇散文,逐漸引起“我”對文學創作的興趣。(2)母親對“我”作品的嚴格要求與悉心糾正:當“我”從事創作后,母親總是先翻看“我”的每一篇東西,然后提出修正意見,而那些意見都提得極其具體、細微,這對“我”創作水平的提高也有著潛在的影響。
12.(1)“風箏”是文章的線索,起著聯系材料,穿針引線的作用。(2)風箏不僅是一種事物,它更是母愛的象征,突出了作者對母愛的贊美之情。
13.(1)母愛是無私的,母親總是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甘愿為了子女付出一切。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母親時時刻刻都牽掛著我們。(2)母愛是偉大的,母親最愛自己的孩子,是我們成長中最強有力的后盾,是我們最可以依靠的港灣;她為我們無怨無悔的遮風擋雨,同時她的一言一行也潛移默化地陶冶著我們的情操,影響著我們的成長。
【解析】
10.試題分析:本題以客觀題形式考查對小說內容、行文特點的理解與分析。A項,“贊美天下的母親,揭示了她們最愛操心、最疼愛子女的共性”,主題有意拔高,不恰當。C項,“身無所長,無所事事”只是作者的謙虛之語。E項,“寫得一波三折,富有戲劇性”不恰當,文章主要是內容充實,表現力強。
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類試題,這類試題的特點一般都是從文章中尋找答題的角度,根據對文章的理解可以得出:作者成為作家的緣由——(1)源于母親的正確引導:“我”在生活中看到一座大理山,山上有許多大理石,母親就引導“我”思考寫一篇散文,逐漸引起“我”對文學創作的興趣。(2)母親對“我”作品的嚴格要求與悉心糾正:當“我”從事創作后,母親總是先翻看“我”的每一篇東西,然后提出修正意見,而那些意見都提得極其具體、細微,這對“我”創作水平的提高也有著潛在的影響。
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小說標題的藝術效果類試題,小說標題一般是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線索作用、突出主題作用、塑造人物形象作用。所以考生從這幾方面考慮可以得出答案:1)“風箏”是文章的線索,起著聯系材料,穿針引線的作用。(2)風箏不僅是一種事物,它更是母愛的象征,突出了作者對母愛的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