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 《道德经》在线阅读 | 朱自清散文集 |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
程大利《筆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高二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中國古代畫論是中國人對藝術的認識論,它植根于中國古典哲學,又在宇宙自然和社會人生的規律中得到印證,是通會之后的大智慧。筆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載著文化精神的述說方式。深刻的精神內涵和由此彰顯的人格力量是筆墨的魅力所在。國畫不只是在畫畫,是借筆墨抒寫心靈,是畫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顯,學識的記錄。在“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的社會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畫家,以繪畫為職業,應該遠離功利,散淡從容,特別是山水畫家,離開這個喧囂的社會越遠越好,離社會遠些日后對社會的貢獻更大。歷代畫論提出“清心地”,“善讀書”,“卻早譽”,“親風雅”,“不可有名利之見”,就是說高尚的人品能影響到筆墨,這是中國畫認識論的獨特之處,與西方美學觀不盡相同,中國畫強調“人成藝成”。歷代畫論均論述過人品與畫品的關系,足見這一命題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還要讀書,這是畫家的終生課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只是指寫詩,書畫一道也是如此,讀書決定著畫格,讀書是做學問的同義語。不做學問,畫只見才情難有境界,古來大家沒有不愛讀書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際上是繼承傳統和體驗生活。
端正了作畫的態度,注意到人格的修養和錘煉,又能做到讀書不輟、體察生活,接下來要解決的一個終生課題就是筆墨了。在筆墨技術上,前人的論述很多,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經驗。“筆盡筆法、墨求墨氣”,“筆墨太簡,則失之闊略”,“古人位置緊而筆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筆墨結”,“學者未入筆墨之境,焉能畫外求妙”。北宋韓拙在《山水純全集》里說:“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這句話被千年以來的實踐所證明。筆是中國畫的筋骨,墨是中國畫的血肉,論氣韻先看筆墨,舍筆墨無以談氣韻。
中國古典哲學認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環往復,人體內也是真氣流轉,沒有間歇。觀照筆法,也應是元氣充沛。當外部的環境影響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時,元氣會產生不穩定的變化,出現氣虛、煩躁等現象,反映在筆墨上便出現“浮氣”、“躁氣”;也有個人性格和修養的關系,元氣不勻,沉不下心來,當然現出“浮氣”;而元氣不足,則一味討好社會,急于求得別人贊揚,�,F出“匠氣”。所以,養氣是中國文人畫家的功課,能做到氣脈不斷,筆不困,墨不澀,元氣安穩,神閑意定。在這里指出氣韻妙訣——心神高遠則筆墨自能深厚,心境曠達則畫境自然高邁,筆墨已不僅是技巧,也是心胸、稟賦、氣度、積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識的記錄,更是人格的標志。
“通會之際,人成藝成”這是中國古代畫論的結論,而通會是非窮畢生精神不能實現的目標。所以,中國畫是生命過程的藝術,它的最大意義是與人的生命緊緊相連,從而使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選自《新華文摘》2008第1期,有刪改)
7.根據文意,下列對中國古代畫論有關“筆墨”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當個人的性格和修養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時,元氣就會產生不穩定的變化,反映在筆墨上便出現“浮氣”“躁氣”“匠氣”。
B.筆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稟賦、氣度、積累的反映,記錄著人的才情和知識,更是人格的標志。
C.筆墨可以抒寫心靈。筆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畫作之中體現畫家深刻的精神內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