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記載著這樣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有一次,孔子的高足子貢,就人才問題請教老師。當問及哪些人稱得上歷史名臣時,孔子不加思索,以十分肯定的語氣回答:“齊有鮑叔,鄭有子皮”。但這一答案使子貢大惑不解,他顧不得師生的尊卑,當即發表了反對意見:“否。齊有管仲,鄭有東里子產”。局外人該怎樣評判他們師生之間的這場爭論呢?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他以自己出色的才干,輔佐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稱雄于亂世。子產則是春秋時鄭國的一位賢相,執政22年�!�史記·循吏列傳》說他受任于內亂外患之際,“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僅僅用了3年時間,就把國家治理得秩序井然,“門不夜關,道不拾遺”。所以,當子產去世的消息傳到孔子的耳朵時,這位平時能沉得住氣的老夫子,竟涕淚交加,還不時感嘆:子產“古之遺愛也�!倍悠ず王U叔呢?雖然都曾官居顯位,但卻沒有留下赫赫政績。與子產、管仲相比,就更顯得遜色。
那么,孔子憑什么對子皮和鮑叔特別偏愛呢?對此,他曾作過說明:“吾聞鮑叔之薦管仲也,子皮之薦子產也,未聞管仲、子產有所薦也�!痹瓉�,孔子把是否推薦了賢才、培養了新一代優秀的接班人,作為評價官吏政績的標準。
在孔子看來,推薦和選拔一位優秀的接班人,比什么都不容易。伯樂相馬,雖說也不簡單,而選賢薦能就復雜得多了,面對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更何況“人無完人”,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在許多人身上,往往是缺點與優點并存,選得準談何容易。就說管仲,問題就不少,“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不僅貪過小便宜,在工作中也犯過錯誤。然而,鮑叔卻獨具慧眼,他不求全責備,不因小疵而廢人,不拘泥于牝牡驪黃,而是果斷地把管仲推薦給了齊桓公。
正因為被推薦出來的人才并不是完人,當他們剛剛踏上高位時,在某些方面或許還顯得不那么稱職,這就更需要老一代熱情扶持和幫助,子皮正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在交班以后,一直傾心關注著子產的成長。當子產打破陳規,大膽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開創新的局面時,子皮全力予以支持;當子產得罪權責,遇到惡勢力子張的挑戰而膽怯時,子皮更是挺身而出,為子產壯膽,做他的堅強后盾,終于使子產能以改革家的姿態,大展鴻圖。
這種薦賢和引賢,更需要老一代有甘作人梯的氣質和胸懷。當鮑叔出生入死地追隨齊桓公,平了公子糾,坐定了天下之后,齊國的相位也是非鮑叔而莫屬的了。但是,鮑叔卻放著這高官厚祿而不受,為了君王和他所忠的那個國家的利益,堅持要把相位讓給資歷遠不如自己的管仲,而本人甘愿“以身之下”,這種品格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所以說,薦賢賢于賢,孔子的見解要比他的弟子子貢高明得多。
1. 概括第1自然段的大意,說說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2. 為什么第2自然段先剖析管仲和子產,而不去剖析鮑叔和子皮?
3. 文中從哪幾方面論述孔子的觀點是正確的?
4. 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得出的?
5. 下面是對本文的理解,其中錯誤的一項是:( )
A. 本文是一篇敘議結合,以議為主,一事一議的議論文。
B. 本文采用既擺事實,又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C.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2-6自然段),第三部(第7自然段)
D. 第5、6兩個自然段都是講選擇接班人的問題。
6. 你還能舉出“薦賢賢于賢”的事例嗎?請試試看。
7. 子貢聽了孔子的分析會作何感想?請你展開合理想象,寫一段話,說出子貢的想法。
答案: 1. 孔子和子貢在對歷史名臣出現不同看法。起到提出問題,為下面開展議論提供了背景和內容。 2. 因為本文主要是針對子貢的看法,重點…查看近年初中議論文閱讀訓練100則答案…論,提出中心論點。 5. D 6. 略 7.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