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江波《全民閱讀時代,讀書越多越好?》中考議論文閱讀訓練附答案
(1)作為人類最悠久的文化活動之一,閱讀的面貌正在被極大地重塑。如果只用兩個字來概括新時代閱讀的特點,無疑是“快”和“多”。
(2)閱讀的“快”根植于信息技術的革新。傳統的紙質書籍的閱讀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強調記憶和思維。然而,高度發達的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徹底打破了這種閱讀邏輯。一方面,數字閱讀不再局限于白紙黑字的紙面,而是延伸到電腦、手機甚至是智能家電和汽車等數字化場景。閱讀的對象不再只是安靜等待眼球來訪問的文字圖片,而是視頻、音樂等各種多媒體元素。另一方面,從文化的視角來看,閱讀資源不僅在數量上猛增,內容格調上也越來越“流行”。沉湎于唾手可得的享受,閱讀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可視化和娛樂化。
(3)對于閱讀,現代人不僅求“快”,而且貪“多”。近年來,無論是在街頭巷尾的言談里,還是各路媒體的報道中,提到閱讀的主題,最能引起共鳴的已經不再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造就靈魂的工具”這種溫文爾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讀180本書,他還能讓讀過的每本書產生價值”“一年讀不到100本書說明閱讀還改變不了你”之類急不可耐的訓誡。細看這些心得,會發現作者所讀的多是“經世濟用”甚至“即學即用”的工具型書籍,而所謂的閱讀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讀、跳讀,甚至是“目錄閱讀”。這種“閱讀”顯然不是為了鍛煉思考、健全心智,而是為獲取能夠有效轉化為經濟和社會利益的“文化資本”。
(4)說到“文化資本”,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輕人一面沉迷于數字世界,一面卻又要強行與紙質書籍發生互動。比如,在午后的陽臺上擺一杯咖啡一本書,拍照發到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心血來潮網購一摞新書,半年都沒翻開過幾次,等等。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與其說這是閱讀,不如這說是一種“閱讀表演”。
(5)貪“多”求“快”的閱讀姿態背后,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社會成因。在今天這個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現代都市中的普通勞動者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危險處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產業形態,不斷升級的知識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訓成本,陷入阻滯的社會流動……層層疊加的外部壓力促使人投身一場沒有硝煙的“閱讀競賽”,而甘愿放棄本應擁有的閑暇﹣﹣盡管那才是閱讀的理想狀態。
(1)寫出本文題目的好處
(2)簡析第三段畫線句運用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3)概括第三段第四段中有些人“獲取文化資本”的兩種做法。
【參考答案】
(1)點明論題新時代閱讀的特點,無疑是“快”和“多”.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吸引讀者,激起讀者閱讀興趣,引發讀者思考:新時代閱讀是越多越好嗎?
(2)舉例論證,具體有力的論證了“對于閱讀,現代人不僅求“快”,而且貪“多”.”…點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集第四頁,總排序No.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