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 《道德经》在线阅读 | 朱自清散文集 |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
當老師經常要遭遇這樣的命運:歲月一天天流逝,生活一天天磨礪,年齡不斷增長,看待問題的方式越本質化,價值取向越精神層面化;所教的學生卻隨著著物質文明的極大豐富,心智“進化”得更幼稚,看待問題的方式越片面,價值取向越物質化。教師和學生本身就存在著精神層面的代溝,在這其中還橫亙著一些多少年不變的教學內容,于是乎,面對這樣的文章,教者厭教,學者厭學。
我在今年再次接手初一語文,上課的時候,這種尷尬越來越明顯,但是在譴責學生幼稚的同時靜心一想,自己在前些年年輕氣盛,心浮氣躁的時候,不也曾鄙視過編書的沒眼光,鄙視過寫文章人的“迂腐”嗎?我近些年對教材的認同,明白為人、為文,最樸素即是最偉大,最簡單原是最難抵達這一真諦不也是源于生活的積淀嗎?
于是,我在再次教授一些文章的時候,也開始了嘗試著在古老的教材和新生代的學生間架設一座座通往心靈的橋梁,盡量讓文章發揮他最大的現實功用:現列舉幾例略作探討:
一、《理想》:橋梁——時代的產物,精神的支柱,行動的方向
剛準備上此文時就聽一年輕妹妹問“《理想》咋上��?”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當初不是也曾困惑:這首詩一來沒有意境,二來沒有時代意義,試問今天的成人房貸、工作壓力重重,學生擇校、分數危機四伏,誰還有精力去談那些奢侈的理想?
于是上課的時候我就先把這個矛盾暴露出來: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這首詩嗎?
生:喜歡!
師:說說理由看看!
生:用了很多比喻句、排比句。
師:還有呢?
學生面面相覷。我不失時機地追問:“我們的學習一定要求真,大家仔細地讀讀看,覺得這首詩真的寫得美嗎?他接近你的心靈嗎?”
一學生站起來說:“老師,這首詩寫得一點也不好:語言干癟,全是‘理想是……理想是……’的句式,沒有變化,沒有意境�!斑@時學生間炸開了,都紛紛譴責這首詩的不足。我也就坦誠地告訴他們:”說實話,我在30歲以前也一點都不喜歡這首詩!但是——今天,我發現,當人受了傷,碰了壁,經歷了生活的磨礪之后,再來讀這首詩,會發現他具有給心靈療傷的功效!“學生嘩然。
然后我再告訴他們:流沙河是時代的產物,而《理想》則是流沙河在那個時代中歷經共和國遭遇重大事件、被錯劃為右派等的情況下仍堅持理想,并為之奮斗,終于等到平反昭雪,重回文聯工作; 48歲的他,仍然對理想矢志不渝,欣然提筆寫下這首詩,火一樣的熱情,流淌在詩歌中展露他”揮鞭從此啟程“的豪情壯志。這樣一來,學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自私心“、”黃金夢“”給罪人新生“、”喚浪子回頭“的含義了,再結合身邊同學實例,驀然明白,有目標者有方向,有方向者有動力。
二、《我的信念》:橋梁——化“神話“為”人化“
從我自己當學生的時候,我就覺得居里夫人于中學生而言就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完美而遙遠,美麗而尊貴。對我們有什么現實意義嗎?沒有。這么多年,全世界也就出產過一個。更何況,我們中大多數人將來是不做科學家的。怎么辦?讓這批學生又把居里夫人當做一個“擦肩而過的神“,然后寫寫字詞,用上一些美麗的詞匯對她進行人物形象概括,再反思自己的鄙陋嗎?
思索再三,我想我應該先把居里夫人還原為一個與我們一樣由骨骼、血液、肌肉、皮膚組成的肉眼凡胎。于是搜集關于居里夫人的故事,特別給學生講述了她艱難貧苦的家庭教師生涯、辛酸而又幸運的失戀歷程,學生明白了一個人成長的路上不是一番風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筆財富;再講到她關于“吝嗇“的椅子事件,學生明白了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有孤獨的思考,也才能有超出常人的發現;尤其是當和學生一起拜讀”悼念皮埃爾.居里“的文章時,我們驀然發現完美的居里夫人的文章寫得詞不達意,語無倫次——原來,這才正是她的一顆真心被喪夫的傷痛,同時也是喪失了一個”靈魂的伴侶“、”事業上的伙伴“折磨得方寸大亂��!
于是,在一個個愛恨情仇全方位展現的故事面前,居里夫人不再高高在上,穿越百年、穿越千山萬水,居里夫人向我們展現了一顆堅韌頑強,溫和沉靜的心,教會我們怎樣面對現實,面對理想。
三、《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橋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需關心
經常聽到老師們抱怨這篇文章,上了之后,學生也不懂。因為什么?文字深奧,層層設喻。學生往往疑惑,作者究竟在說什么?是啊,歷史已經遠去,我們不身在那個年代的人很難理解這 “至情之人”的“至情之文”。
怎么辦?我設計幾個問題激起學生的思考,向學生粗略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及李大釗經歷:
李大釗是誰?與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并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五四運動的領袖之一。在北京成立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他做這些干什么?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封建統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災難之中,國家和民族瀕于危亡的邊緣。李大釗這樣做就是走上一條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
他為了救國救民做了什么?他為反對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以留日學生總會名義發出《警告全國父老》通電,號召國人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誓死反抗!他通過文章和社會活動,宣傳民主、科學精神,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向封建頑固勢力展開猛烈斗爭激發了中國青年的蓬勃朝氣和進取精神。
李大釗為什么寫此文?20世紀20年代,當時 ,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也就是在這篇文章中,李大釗告訴人們,不要為面前的困難嚇倒;與困難作斗爭,趣味無窮。希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使救國的事業變成全民的事業。
明白了這些背景,再結合我們21世紀的中國所遭遇的汶川地震, “釣魚島事件“等事件進行類比,明白什么叫“艱難的國運”、“長江大河”、“逼狹的境界”,如此種種,艱澀深奧的比喻不言而喻。
我想,寫文章的每一位作家在寫作的時候,都是源自內心真情的流露,文學作品同樣也承擔了傳播文明、懲惡揚善的社會功能;編者在把這些文章選人教材的時候也一定是斟酌再三,希望它能對青少年學生起到一定的文化熏陶的作用。這需要我們一線教師靜下心來,搭建教材與學生之間的橋梁,以期讓每位寫書人的源自心靈的絮語在學生的內心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