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二):有“深度”,還須有“溫度”
——對《大雁歸來》的教學反思
一、教學設計思想:
1.輕知識,重文理
《沙鄉年鑒》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被譽為“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奧波德所著�!洞笱銡w來》是該書中的一篇觀察筆記,文章內容具體詳實,描寫生動細膩,情感真切動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
有些人把這篇文章定位為科學小品文,這顯然是一種嚴重的誤讀。因為文中雖然也涉及到一些有關大雁的知識,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紹大雁,而是要描寫“沙鄉”這塊“世外桃源”里,自然萬物(包括人類)之間平等、自由、美妙、和諧的境界,并借此表達自己“土地倫理”的觀點:人與土地是一個共同體,人只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為了獲得這個共同體的平衡和長遠發展,人類必須學會尊重共同體中的所有成員,以及這個共同體本身——這就是“土地倫理學”。
基于以上認識,這篇課文應定位為一篇“觀察筆記式”的散文(隨筆)作品,由此確定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講授大雁的知識。
2.淺閱讀,深感悟
語文課程的目標包含有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紤]到《大雁歸來》為翻譯作品,其語言文字已經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譯者的“個性解讀”,顯然不可能全然以語言文字為依據去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但又不能離開課文空談作者的思想觀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和作者一起去“觀察”和“思考”,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整體性品味和理解,深層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體”的思想。這無疑是有難度的,但也正因為此,才能夠讓我們的語文課有點思想深度,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結構中,設計的是從“觀察”(大雁的飛翔、聲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給予我們人類的啟示、作者的思想觀念),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性,最終從“我們”一詞突破,期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萬物時的多角度和大視野,獲得一種全新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
3.小課堂,大世界
一堂語文課,由于執教者在教材理解和處理上的差異,帶給學生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對于《大雁歸來》,一直有多種主題解讀,我的看法是:“呼吁‘環保’”顯然粗淺了些;“呼喚‘野性’的回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沙鄉年鑒》中的其它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雁世界”其實也正代表了“動物世界”、“植物世界”、“人類世界”等等……并且啟迪著我們對“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里,不僅讓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界美好和諧的畫面,且能給予他們一種思想上的“碰撞”,讓他們改變人們一貫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臨下審視“自然”的視角,學得一種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我以為,這節課就已經可以說是成功了。
二、課后反思: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么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如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群眾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1.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