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著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采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里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
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個關鍵問題,那么就完全可以達到王曜君老師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現在的這節課,盡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錯,但“有效”畢竟不足,原因就是因為整個教學設計上缺乏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點”、“亮點”,所以“有趣”還差得遠。
2.教師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臺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于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為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俞建祥老師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學生的緊張是誰造成的?就是老師造成的!”是啊,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么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煉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后,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
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
最后,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更多的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