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步驟】
一、導入
PPTl(地球衛星圖)放課前音樂。
大家看這張圖片,看得出來是什么嗎?對,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地球,這里是中國,“雄雞一唱天下白”,這個白色的小塊呢?是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2003年,溫家寶總理應邀訪美,在當地的華人華僑見面會上,溫總理深情地說:“臺灣問題讓我輾轉難眠。臺灣是我的鄉愁,是最大的國殤……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他的一席話激起了在場所有人熱烈的掌聲,甚至成為第二天各大媒體報導的醒目標題。是啊,這詩一樣美好動情的語言觸動了人們心底深深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盀槭裁次业腍艮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被媒體爭相轉載的詩句,卻并非溫總理原創,它早在1938年就唱響中國大地,它來自一首情詩,一首獻給土地的情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它、感受它,來迎接一次靈魂的沖擊和洗禮吧!
PPT2(課題介紹)。
(創設肅穆動人的導入環節,能有效地把學生帶到詩歌欣賞的情境中去。)
二、作者、時代背景介紹
PPT3(作者介紹)。
我們在學習一篇文章的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知人論文”和“知世論文”,這樣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對于詩歌也是這樣。作者艾青,是我國著名詩人,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對祖國的摯愛深情。1937年在盧溝橋打響了抗日戰爭第一槍后,艾青目睹了日軍的鐵蹄肆虐橫行,整個中華大地哀鴻遍野,滿目瘡痍,于是他在1938年奮筆寫下了這首《我愛這土地》。
(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讓學生有對詩歌的整體把握。)
三、學法介紹
PPT4(欣賞技巧)。
讀,通過誦讀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想,通過聯想和想象來體會詩歌本身所具有的畫面美;品,通過咀嚼語言和深人理解詩歌形象來把握詩歌豐富的意蘊美;提,通過尋找或提煉關鍵語句來感受詩歌深刻的情感美。
(提綱挈領地讓學生掌握詩歌欣賞的方法。)
四、讀
1.放音樂,教師示范朗誦。
2.學生自己嘗試在音樂背景中誦讀。
3.共同研究什么才是好的朗讀。
節奏——音樂美,音樂是美的,是因為音樂有節奏。示范第一句有節奏和無節奏的區別,然后快速讀詩,大家一起說怎么劃分節奏。
重音——能夠表現作者情感的字眼要重讀,不能泛泛處理,如“悲憤的河流”等。
速度——從表現的情感來看,應該是比較深沉的,不能過快,同時部分標點也提示了語速,如“黎明”后面的省略號。
情感——有些詞語的感情色彩比較濃厚,如果能夠在誦讀時表現出來,效果會很好。如“悲憤的河流”與“無比溫柔的黎明”,還有“嘶啞的喉嚨”。
4.小結:
節奏、停頓、重音、速度和作者情感的把握都很重要。
PPT5(誦讀技巧)。
5.全班齊讀,放背景音樂。
(誦讀是詩歌欣賞入門的一關,在此環節中教師的示范誦讀很重要,誦讀的美感能夠極大激起學生的興趣。在概括誦讀方式時教師要注意整理從學生中來的答案。)
五、想
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就是聯想和想象,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把靜態的變成動態的,把無聲的變成有聲的,把紙上的文字變成腦海中鮮活的場景和形象,從而給詩歌灌注鮮活的生命力。
1.一起走人想象的世界。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誦讀這首詩,大家一起閉上眼睛,想一想,看到了什么?
學生誦讀。
2.請學生描述看到的場景。(暴風雨擊打在貧瘠的滿目瘡痍的黃土地上,到處昏天黑地;黃河洶涌澎湃,它怒吼著、沖刷著,仿佛在訴說無限的悲哀;一只瘦弱的小鳥聲嘶力竭地在枝頭嗚唱,終于,它掉落下來,逐漸和土地融為一體,仿佛這個世界它從來沒有來過;當一切沉寂下來的時候,黎明終于到來了,林間露出溫柔的晨曦,無比祥和安寧……或許還有“我”,一個拿著筆的戰士,在記錄、書寫著一切,無法抑制胸中澎湃的激情,淚水從眼角輕輕滑落……)
3.小結:
詩歌在想象中復活了。所以,想的過程就是一個給詩歌灌注生命力的過程。
PPT6(想的作用)。
(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學生說的過程中注意引導表述的正確性、條理性和語言的美感。)
六、品
1.為什么會有這么豐富的想象力,這不得不歸功于詩歌中幾個非常鮮明的形象,如土地、河流、黎明、小鳥等,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但詩歌的欣賞僅僅從字面去理解顯然是單薄的,為了讓詩歌更形象、更深刻,還要學會通過語言的品味去進一步把握詩歌形象,從而感受詩歌豐富的意蘊美。那么,剛才提到的幾個形象,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為了幫助理解,教師準備幾幅圖片。
PPT7(四個形象)。
2.提問:這些形象究竟有什么深刻含義?學生分組討論。
注意定語。
①暴風雨——日寇的踐踏。深一步地擴充:外族的侵略,歷史上的鴉片戰爭也屬于這個范疇�;\統地說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苦難。
②土地——中華大地。河流與風——關注情感詞(悲憤的、激怒的),關注狀語(永遠洶涌著、無止息地),不僅指人民、不僅指情感,更準確的是指面對外敵入侵,遭受苦難的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以上兩句表現了在民族危亡關頭人民的反抗)。
③黎明——黎明給我們一種怎樣的感受?是希望、生機、新的開始。無比溫柔給我們一種怎樣的感覺?是寧靜、祥和。這里“黎明”指什么呢?指在風起云涌的人民斗爭中,祖國必將迎來勝利,迎接光明美好的未來,這里的黎明表現了作者深切的向往。
④鳥——不要忘記這只鳥,它在歌唱什么?它在歌唱飽受苦難的中華大地、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和未來的希望。
為什么要歌唱?因為它熱愛這片土地,更希望賦予人們勇氣和力量。
它的喉嚨為什么是嘶啞的?因為這是一只飽受磨難的鳥,它持續不斷、不畏艱險地一直歌唱到生命的終結。同時它背負著沉蘑的苦難和憂郁,它的嗚叫是感嘆中帶有焦灼,讓我們體會到它對祖國的執著熱愛。
這只鳥為什么會死去?是因力竭或是困難。
為什么最后說“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是指魂歸這片熱土,生于斯、長于斯、葬于斯的至死不渝的情懷。
這只鳥是誰?從哪里看出來?從首句“假如我是一只鳥”可以看出。
為什么作者在這里要把自己假設成一只鳥,而不是翱翔天空的獵鷹或者是馳騁疆場的戰馬?這里的一只鳥象征了最平凡、最普通的人民大眾,連一只鳥都對土地如此癡情,表現了作為普通民眾的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深情。在這里,鳥更可以理解為熱愛祖國的普通民眾。
3.小結:
把握詩歌形象的深刻含義,是理解詩歌的關鍵步驟。
PPT8(象征含義)。
(分析形象的深刻含義時,教師注意把握問題的相關性,在一系列問題中引導學生從詩歌語言出發逐步把握形象的含義。)
七、提
PPT9(提)。
提,指提煉出情感,提煉出精華。這首詩中最能表現出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愛)
大家注意,這一小結是單獨孤立出來的,它的畫面感非常強,我們仿佛看到了一雙飽含淚水的眼睛。不過,是鳥的淚水還是作者的淚水?(作者在這里再也抑制不住情感,從自己設置的形象中跳了出來,直接抒發了對祖國的愛。)
可是,這樣的祖國值得愛嗎?當時的國家是怎樣的?(積貧積弱,內憂外患。)
既然這樣,作者為什么會有這么深刻的愛?你愛這樣的國家嗎?(我們的祖國是飽經滄桑,但它是我們的母親,它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它有著勇敢頑強的人民,它是一個不斷反抗不斷進取、永遠不會停止追求的民族,它更是一個成熟偉大、有著美好未來的民族,它是我們的家園。今天的我們,看到了戰亂年代的人們所希望的一切嗎?)
到這里,我們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他在用心歌唱、用靈魂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們神奇的土地,歌唱我們勤勞勇敢頑強的人民,歌唱祖國燦爛的未來。這是一種深沉博大的愛國情感,怎能不讓我們眼里常含淚水?聯想起今天的中國,它現在的一切變化和成就無不是和我們中華民族努力奮進的精神息息相關,經歷了這么多的困難,我們的祖國仍然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這是一個怎樣壯麗的民族!怎樣偉大的國家!到這里,我們是不是能真正理解作者這種含淚的愛呢?
小結:提,抓住精髓、把握靈魂,讓我們和作品走得更近。
(課件總結“提”,定格。)
(挖掘主題的重要環節,教師一方面用問題引導,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梳理語言升華情感,從內容上、語言上感染學生。)
八、回顧與升華
下面,我們全班再次誦讀全詩。在此之前,我們一起來看一組圖片,回顧一下中國一百多年來走過的歷史,更深刻地感受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和這種帶著淚水的愛!
PPT10(圖片展示)。
最后的圖片:這一只鳥和我們前面看到的鳥有什么不同?
(一只嘶啞嗚叫啼血而死,一只自由翱翔。)通過人們的不懈努力,我們迎來了和平美好的今天。今天是由無數個曲曲折折的昨天換來的,我們要認真過好每一天,這是對歷史的尊重,是對我們勇敢頑強的中國人民的致意,是對我們偉大祖國的致意!
教師領讀,全班齊誦。
(用課件拓展學生的視野,深化學生對主題的理解,讓整節課到達情感的最高潮。)
九、結束,布置作業
PPT11比較《中國的土地》自學完成對該詩內容的理解。
(備注:PPTl一PPT11是課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