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參考資料(教師發言合集)
◆在小學常識課中,運用幻燈、電影、電視等電化教育手段,可以直接、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和自然現象,它的形象生動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古城西安》一文時,可先投影“秦兵馬俑坑”,然后問:“這個景觀要到哪個城市去才能看到”,從而引出課題。這樣,用投影導入新課,讓學生產生驚奇,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激發學生愛西安、愛中華民族的情感。
◆首先,聯系比較,舉一反三——合理地整合利用教材。
細讀課本,我們發現許多課文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存在著某種聯系,可以進行縱、橫向比較。溝通文本之間的聯系,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和創新思維品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學習冰心老人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可以聯系她的《寄小讀者》感悟其語言的魅力以及對兒童的關愛;學習《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樂之都維也納》,引導學生領會它們在寫法上的相似點后,進行創造性的運用。
◆利用精彩語段仿寫.
幫助學生加強內化課文詞句,豐富語言積累,應該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圍繞文本的精彩語言作一些仿寫訓練,可以培養學生感受,積淀,習得語言的意識,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
教學中教師抓住文中的特色句式進行仿寫訓練.如:《秦兵馬俑》一課中,在介紹兵馬俑神態各異時,用了"有的 ,好像 ."的句式,從兵馬俑的神態聯想到了將士們當年的內心.教師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的句式練寫,通過對其他兵馬俑神態及內心的描寫,來進一步加深對神態各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得到了句式寫作的訓練.
◆學習文本,適當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我們在聽課中,經�?梢钥吹竭^度拓展的情況。有個老師教《秦兵馬俑》,讓學生收集秦始皇的有關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本來是無可非議的,可是老師卻用了大半堂的時間讓學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資料,并節外生枝地討論“秦始皇的功與過”。這就遠離了文本,拓展得有些過了頭。
◆人教版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了解世界遺產”。學生在導讀基礎上,帶著對世界遺產“世界突出,罕見的,有價值的”的模糊印象,帶著“為什么我國的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稱得上是世界遺產”的思考,去閱讀本組課文,在瀏覽中不時驚嘆,并關注到了“獨一無二”“享譽世界”“舉世無雙”這樣一些詞匯,鮮明地獲得了對這三處景觀的整體印象,從而自然地喚起崇敬祖國燦爛文化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補充的資料袋,了解我國更多的“世界遺產”。這樣獲得的一種整體感受的力量是逐篇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它為深入感悟打下了基礎,成了整個單元教學的情感主旋律。
◆在學習《秦兵馬俑》一課時,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教師提問:秦兵馬俑有什么特點?請同學自己讀讀第三小節(第三小節內容為: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學生很快回答: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學生一下子抓住了關鍵詞語,把握到文章的主要內容�!氨R俑的規模宏大表現在哪些地方?”一個問題又把“規模宏大”一詞的理解引向深入,這樣就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具體、更透徹。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我想談談關于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學習語文知識是為了運用,應該促使知識向能力方面轉化,特別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即語言直覺。在教學中我把握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內涵。另外,借助畫面,使書面的文字變成活動的影象,同時借助音樂的魅力,激發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的語感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其次,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做了一些嘗試。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教學目標中說要憑借具體的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肯定是不夠的。要想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學習《秦兵馬俑》、《莫高窟》等文章時,教者可引導學生對文中的插圖仔細觀看,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賞析。
概括寫秦兵馬俑舉世無雙,再具體介紹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最后概括秦兵馬俑模擬排列的軍陣的宏偉氣勢。作者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提問重點應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上。我在教《秦兵馬俑》時,為了使學生理解文章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的,我便抓住了課文里一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秦兵馬俑不僅類型眾多,而且個性鮮明”讓學生說說文章寫了什么內容,這樣既讓學生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抓住了課文主線,又讀懂了課文,并理清了文章思路。
◆《秦兵馬俑》一文為例談——
第一階段教學目標:
1)以"過渡段"為中心,理清文本脈絡.
2)了解過渡段前后內容之間的關系.
重點研究內容:
1)理清學習方法:有些內容煩瑣復雜的課文,可以先理清課文的結構.學習可以抓住課文的主干——過渡段.
2)理清學習思路:以過渡段為中心,從過渡段里了解段前與段后的內容.
3)理清過渡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包含"規模宏大"與"類型眾多"兩方面內容,而且后一方面內容更是作者介紹的重點.
第二階段教學目標:
1)從字里行間體會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
2)模仿課文描寫兵馬俑的方法寫其他兵馬俑.
3)珍惜祖國文化,激發祖國文化的熱情.
重點研究內容:
1)從"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馬俑也最多,共有6000個左右."等句子中體會"規模宏大""類型眾多".
2)模仿"騎兵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蹬長筒馬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隨時準備上馬沖殺."寫秦兵馬俑.
就一篇文本而言,如果把文本的內容當作"肉",那么文本的結構就是"骨".理清文本的脈絡就相當于認識人體結構,有了清晰的結構,學生感悟文本的難度也就大大降低,從而更輕松地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