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然后圍繞著每個特點展開描寫。
◆《秦兵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馬俑規模宏大,就是這一段的段意。
◆學習《秦兵馬俑》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
◆警惕新課堂“反德育”現象《秦兵馬俑》——“我覺得應該感謝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會留下舉世無雙的兵馬俑了”;這是過分尊重“獨特體驗” 忽視了“價值取向”
◆如《秦兵馬俑》可以讀為主線,抓住重點,指導學法。教學時,按預讀——自讀——交流——回讀四個環節組織學習,抓住過渡段第3自然段直奔重點,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抓關鍵段第八自然段,品讀重點詞句(神態各異、頷首低眉、目光炯炯、凝視遠方)借助圖片,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想象,把朗讀課文、直觀感受與想象結合起來,感悟兵馬俑的“規模宏大”與“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在此過程中了解說明的基本方法,不必花大量時間,脫離文本情境進行孤立講解。
◆《秦兵馬俑》,是說明性文章,是采用總分總的思路進行說明和介紹的。在詳細介紹兵馬俑的時候,是按照觀察順序(整體—部分——部分——整體)進行介紹的。先介紹規模,接著介紹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車兵俑,然后再從整體上介紹它們各異的神態。
◆學習時,(1)要弄清作者介紹的思路(包括課文的結構、具體介紹的順序)。(2)展開豐富的想象,查找有關的圖象資料,真實地了解兵馬俑的藝術成就。
◆課文《秦兵馬俑》。我們先來讀一讀,從“惟妙惟肖的模擬”、“生動地再現”、“形象地展示”中,充分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非凡創造力,字里行間流溢著贊頌、自豪之情。
◆過渡
所謂過渡。就是指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段落,把前后兩層意思連接起來。一般經常使用的方法有:過渡詞、過渡句、過渡段。
(1)過渡詞。即使用一個詞語。連接文章前后意思。
(2)過渡句。即使用一個句子,連接文章前后意思。
(3)過渡段。即使用一個段落,連接前后意思,如《秦兵馬俑》一文,前面介紹了兵馬俑的規模,后面則具體分類型描述兵馬俑的個性、形態。第3段寫道:“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边@樣使文章條理清晰,自然過渡。
使用了這些過渡詞、過渡句、過渡段,不僅使文章銜接自然。過渡巧妙,還使文章條理清晰,便于讀者歸納段意、概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