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必修一《我心歸去》教案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的情感,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濃濃的思鄉情。
2、 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把握文章思鄉主題。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把握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鄉情縈我心——感悟鄉思(師生互動)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優美的散文,散文的語言是詩化的語言,下面請聽老師為大家朗誦一首詩歌:(PPT)
就是那一只蟋蟀
流沙河
就是那一只蟋蟀
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
鋼翅響拍著金風
想起故園飛黃葉
一跳跳過了海峽
想起野塘剩殘荷
從臺北上空悄悄降落
……
落在你的院子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夜夜唱歌
在每個中國人腳跡所到之處
……
處處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比最單調的樂曲更單調
在你的記憶里唱歌
比最諧和的音響更諧和
在我的記憶里唱歌
凝成水
唱童年的驚喜
是露珠
唱中年的寂寞
燃成光
想起雕竹做籠
是螢火
想起孤燈籬落
變成鳥
想起月餅
是鷓鴣
想起桂花
啼叫在鄉愁者的心窩
……
思鄉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現在,我們也許不能深刻體會那種遠離故土、魂牽夢繞的切膚之痛,但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切,都可能成為將來異鄉途中的回憶與思念。多年之后,當你身處異地,透過朦朧的淚眼遙望故鄉時,會有怎樣的回憶涌上心頭呢?……(學生暢所欲言,設想自己遠在他鄉時所想)(PPT)
同學們的思念充滿著甜蜜與滿足,而真正的鄉思該是充滿著愁緒,所謂“最是鄉愁忘卻難”。今天就讓我們伴隨著當代作家韓少功的思鄉名作《我心歸去》,來一起走進一位異鄉游子的心靈世界。(板書:我心歸去
韓少功)
二、文本研讀:
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文章,劃下三類詞句:表現作者心情的,觸動個人情感的,一時難以理解的。(PPT)
(一)感性認知(自主探究)
1.文題為“我心歸去”,作者的心要歸去哪里?(PPT)
明確:異鄉(法國—圣•納塞爾)——故鄉(中國—長沙)
從題目理清文章的思路,1-3身在何處,4-6歸去何方,7深化文題。
作者身在法國,心歸故鄉。
2.法國和自己的故鄉有哪些不同呢?試著從原文篩選信息,體會作者筆下的異鄉與故鄉的區別。完成問題之前,請先看一下老師根據文中描繪搜集的圖片吧。(PPT)
異鄉—雅靜奢華、繁華酥骨、靜謐侵肌、幽深奇詭
故鄉—貧瘠臟亂、浮糞四溢、擁擠不堪、陰沉連日
對比
3.既然法國奢華舒適,故鄉貧瘠落后,為何還要心歸故鄉呢?(PPT)
因為物質上的富有無法填滿精神上的空虛。
4、文中有表現作者這種心情的語句嗎,請同學們找出來,從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上進行分析。(生成預設以下問題)
①“這里的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
擬人手法,一個“棄”字道出作者在法國受冷落的孤獨無助感。
②“拿起電話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著門鑰匙不知道出門后要去何方”;
兩個“不知道”說明這里的一切都那么陌生,人群陌生,環境陌生,這是直抒胸臆。
③“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
用比喻渲染心中的煩悶,熟悉的母語離你而去,就像被囚禁在監獄里無處可逃。
④“在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你就不知道該干什么”;
運用重復的手法表現自己極度煩悶和空虛。
⑤“你到了懸崖的邊緣,前面是寂靜的深谷,……,只有虛空”;
運用比喻修辭,將抽象的無形的情感孤獨與空虛,寫得具體化、形象化。
⑥“你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
用夸張的修辭將自己近乎瘋狂的心態表露無遺。
總結:
人在異鄉(冷清、虛空、發瘋)—心歸故鄉(惦念、親切、激動)(板書:人在異鄉
心歸故鄉)
4.
作者想念故鄉,那里最讓他割舍不掉的是什么?請一位同學深情地朗誦文中觸動你情感的句子,讓我們一起細心聆聽,去感受作者的濃濃思鄉之情。(PPT)
親人:……我坐在柔和的燈霧里,聽窗外的海濤和海鷗的鳴叫,想象母親、妻子、女兒現在熟睡的模樣,隔著萬里守候她們睡到天明。
故鄉:……使你熱淚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鄉的小徑,故鄉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著銀色的光澤,一只小羊還未歸家,或者一只犁頭還插在地邊等待明天……
親人、月夜、小羊這些就是作者心中的故鄉的全部嗎?他熱淚涌流,心里憂愁什么。古人講“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們只知其憂,卻不知其求。
文學評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這樣評價一篇優秀的文章——“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板書),文貴含蓄,那么我們能否從文中那些你一時還難以理解的語句入手,來思考他在尋求什么,來理解作者心中故鄉的真正內涵呢。
(二)理性升華(小組合作)
結合自主閱讀過程中劃下的句子,思考其深刻內涵,小組成員之間共同探討對問題的認識,逐步加深理解,達成共識。(生成預設以下幾個主要問題,主要探討前兩個,其余難度較小,小組合作完成)(PPT)
剛才看到很多同學找到了“任何旅游景區的美都多少有點不夠格,只是失血的矯飾�!薄皼]有故鄉的人身后一無所有�!薄八麄兟牭侥持И毘鷷r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并且有了準確而深刻的理解,但是大多數同學還是對這兩句存有疑惑,那么我們就來一起探究一下吧。
①故鄉的美麗總是含著悲傷。而美的從來就是悲的。
故鄉之所以美,是因為你在故鄉付出了血、淚和汗水,故鄉存留了你成長、奮斗過的證據,你會因眷顧而覺得它美。但是你終究要離開故鄉,這種美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甚至消逝,因此你會為此感到傷悲。
沈從文說過,
“美麗的總是使人愁�!币驗槿藗兒ε率ヒ磺忻篮玫臇|西,所以對美才有“眷顧”之意,美才會使人悲,使人痛,甚至使人憐。
②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
因為人對故鄉的“失望”是對故鄉繁榮昌盛的期望,愛之深才會責之切,這種期望會成為對故鄉奉獻的動力,這種動力能使你為故鄉流血、流淚、流汗,然后引發有價值的物質(金麥穗)與精神(趕車謠)的創造。
③任何旅游景區的美都多少有點不夠格,只是失血的矯飾。
“失血的矯飾”是指不帶感情的,旅游景區與故鄉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顧的“悲情”,少了一些血、淚、汗水。
④沒有故鄉的人身后一無所有。
故鄉是人的精神寄托,擁有故鄉的人才擁有心靈回歸的無限幸福。
⑤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當人的心有所屬時,一切都可以是引起思緒的誘因,某支獨唱曲只是借題發揮,他們內心的充盈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么,在作者心中,“故鄉”的真正內涵是什么?
明確:故鄉有我們的親人和我們的過去;
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見證了我們的成長;
是我們奮斗、耕耘過的地方;
是我們為之付出艱辛勞動和奉獻的地方;
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心靈歸宿。
(板書故鄉:生命之根、奮斗之地、奉獻之所、心靈之源。)
(三)深入挖掘(教師指導,自主思考)
同學們總結得非常全面,老師在閱讀中忽然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屢遭貶謫,遠離故土,但他卻欣然吟詠“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背井離鄉卻心安于他鄉,韓少功身處異地卻心歸故園,這兩者相矛盾嗎?
蘇軾由于被貶走過了很多地方,但他卻以積極的心態堅持為民造福,所到之處改革弊制,為民請命,興修水利,防災避難。西湖“蘇堤”更為世人稱頌�?梢哉f蘇軾是“大有作為此心安,此心安處是吾鄉”。同學的回答啟發了我,假如你十年寒窗,考取美國哈佛大學并在那里學習工作,它能否成為你的“故鄉”呢?
明確:可以,因為你將自己最寶貴青春年華付出在那一片土地上,它可以成為你的第二故鄉,正像徐志摩對康橋無限的眷戀,才有那樣發自內心的美妙的詩句。
由此可見,只要我們為之奮斗過奉獻過,只要把它視為生命之根,心靈之源的地方都可以稱之為故鄉,就像毛澤東少年時寫道“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边@與韓少功“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無論這個故鄉烙印在一處還是多處,在祖國還是異邦”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只要是心有所歸,便可處處為鄉。(板書)
這才是韓少功筆下故鄉的真正內涵。
鑒賞方法總結:抓住文題——理清文脈——分析表現手法——品味關鍵句
三、總結:
故鄉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心靈棲息地,只要你在那真誠付出過,用情感動過,用心觸摸過,那么你就能歸去自己的故鄉,擁有故鄉的人是富有、充實而幸福的人。
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外面的世界總在誘惑著人們。多年之后,當你即將踏上遠行的旅途時,行囊里應該裝下了足夠你在疲倦時值得回味的東西。學過了這篇文章之后,你要在里面裝下什么呢?(老師送大家三句話)
執著勤奮是遠行的動力——努力奮斗
親情友情是遠行的甜蜜——學會感恩
一草一木是遠行的思緒——用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