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 《道德经》在线阅读 | 朱自清散文集 |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
公元前 | 干支 | 周王 紀年 |
諸侯國紀年 | |||||||||||||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 吳 | 越 | |||
770 | 辛未 | 平王1 | 孝公27 | 莊公25 | 文侯11 | 襄公8 | 若敖21 | 戴公30 | 武公43 | 平公8 | 酈侯40 | 惠公26 | 武公1 | 頃侯21 | ||
768 | 癸西 | 3 | 惠公1 | 27 | 13 | 10 | 23 | 32 | 45 | 10 | 42 | 28 | 3 | 23 | ||
766 | 已亥 | 5 | 3 | 29 | 15 | 12 | 25 | 34 | 47 | 12 | 44 | 30 | 5 | 哀侯1 | ||
765 | 丙子 | 6 | 4 | 30 | 16 | 文公1 | 26 | 武公1 | 48 | 13 | 45 | 31 | 6 | 2 | ||
764 | 丁丑 | 7 | 5 | 31 | 17 | 2 | 27 | 2 | 49 | 14 | 46 | 32 | 7 | 鄭侯1 | ||
763 | 戊寅 | 8 | 6 | 32 | 18 | 3 | 宵敖1 | 3 | 50 | 15 | 47 | 33 | 8 | 2 | ||
761 | 庚辰 | 10 | 8 | 34 | 20 | 5 | 3 | 5 | 52 | 17 | 共侯1 | 35 | 10 | 4 | ||
759 | 壬午 | 12 | 10 | 36 | 22 | 7 | 5 | 7 | 54 | 19 | 戴侯1 | 穆公1 | 12 | 6 | ||
757 | 甲申 | 14 | 12 | 38 | 24 | 9 | 玢冒1 | 9 | 莊公1 | 21 | 3 | 3 | 14 | 8 | ||
756 | 乙酉 | 15 | 13 | 39 | 25 | 10 | 2 | 10 | 2 | 22 | 4 | 桓公1 | 15 | 9 | ||
754 | 丁亥 | 17 | 15 | 41 | 27 | 12 | 4 | 12 | 4 | 文公1 | 6 | 3 | 17 | 11 | ||
749 | 壬辰 | 22 | 20 | 46 | 32 | 17 | 9 | 17 | 9 | 6 | 宣侯1 | 8 | 22 | 16 | ||
747 | 甲午 | 24 | 22 | 48 | 34 | 19 | 11 | 宣公1 | 11 | 8 | 3 | 10 | 24 | 18 | ||
745 | 丙申 | 26 | 24 | 50 | 昭侯1 | 21 | 13 | 3 | 13 | 10 | 5 | 12 | 26 | 20 | ||
744 | 丁酉 | 27 | 25 | 51 | 2 | 22 | 14 | 4 | 14 | 桓公1 | 6 | 13 | 27 | 21 | ||
743 | 戊戌 | 28 | 26 | 52 | 3 | 23 | 15 | 5 | 15 | 2 | 7 | 14 | 莊公1 | 22 | ||
740 | 辛丑 | 31 | 29 | 55 | 6 | 26 | 武王1 | 8 | 18 | 5 | 10 | 17 | 4 | 25 | ||
739 | 壬寅 | 32 | 30 | 56 | 孝侯1 | 27 | 2 | 9 | 19 | 6 | 11 | 18 | 5 | 26 | ||
734 | 丁未 | 37 | 35 | 61 | 6 | 32 | 7 | 14 | 桓公1 | 11 | 16 | 23 | 10 | 31 | ||
730 | 辛亥 | 41 | 39 | 酈公1 | 10 | 36 | 11 | 18 | 5 | 15 | 20 | 27 | 14 | 35 | ||
728 | 癸丑 | 43 | 41 | 3 | 12 | 38 | 13 | 穆公1 | 7 | 17 | 22 | 29 | 16 | 穆侯1 | ||
723 | 戊午 | 48 | 46 | 8 | 鄂侯1 | 43 | 18 | 6 | 12 | 22 | 27 | 34 | 21 | 6 | ||
722 | 己未 | 49 | 隱公1 | 9 | 2 | 44 | 19 | 7 | 13 | 23 | 28 | 35 | 22 | 7 | ||
719 | 壬戌 | 桓王1 | 4 | 12 | 5 | 47 | 22 | 殤公1 | 16 | 26 | 31 | 38 | 25 | 10 | ||
718 | 癸亥 | 桓王2 | 隱公5 | 酈公13 | 鄂侯6 | 文公48 | 武王23 | 殤公2 | 宣公1 | 桓公27 | 宣侯32 | 桓公39 | 莊公26 | 穆侯11 | ||
717 | 甲子 | 3 | 6 | 14 | 哀侯1 | 49 | 24 | 3 | 2 | 28 | 33 | 40 | 27 | 12 | ||
715 | 丙寅 | 5 | 8 | 16 | 3 | 寧公1 | 26 | 5 | 4 | 30 | 35 | 42 | 29 | 14 | ||
714 | 丁卯 | 6 | 9 | 17 | 4 | 2 | 27 | 6 | 5 | 31 | 桓侯1 | 43 | 30 | 15 | ||
711 | 辛未 | 9 | 桓公1 | 20 | 7 | 5 | 30 | 9 | 8 | 34 | 4 | 46 | 33 | 18 | ||
710 | 庚午 | 10 | 2 | 21 | 8 | 6 | 31 | 馮1 | 9 | 35 | 5 | 47 | 34 | 宣侯1 | ||
709 | 壬申 | 11 | 3 | 22 | 小子1 | 7 | 32 | 2 | 10 | 36 | 6 | 48 | 35 | 2 | ||
706 | 乙亥 | 14 | 6 | 25 | 閔 1 | 10 | 35 | 5 | 13 | 厲公1 | 9 | 51 | 38 | 5 | ||
703 | 戊寅 | 17 | 9 | 28 | 4 | 出公1 | 38 | 8 | 16 | 4 | 12 | 54 | 41 | 8 | ||
701 | 庚辰 | 19 | 11 | 30 | 6 | 3 | 40 | 10 | 18 | 6 | 14 | 莊公1 | 43 | 10 | ||
700 | 辛巳 | 20 | 12 | 31 | 7 | 4 | 41 | 11 | 19 | 7 | 15 | 2 | 厲公1 | 11 | ||
699 | 壬午 | 21 | 13 | 32 | 8 | 5 | 42 | 12 | 惠公1 | 莊公1 | 16 | 3 | 2 | 12 | ||
697 | 甲申 | 23 | 15 | 襄公1 | 10 | 武公1 | 44 | 14 | 3 | 3 | 18 | 5 | 4 | 桓公1 | ||
696 | 亥乙 | 莊公1 | 16 | 2 | 11 | 2 | 45 | 15 | 黔牟1 | 4 | 19 | 6 | 昭公1 | 2 | ||
694 | 丁亥 | 3 | 18 | 4 | 13 | 4 | 47 | 17 | 3 | 6 | 哀侯1 | 8 | 子悶1 | 4 | ||
693 | 戊子 | 4 | 莊公1 | 5 | 14 | 5 | 48 | 18 | 4 | 7 | 2 | 9 | 子嬰1 | 5 | ||
692 | 己丑 | 5 | 2 | 6 | 15 | 6 | 49 | 19 | 5 | 宣公1 | 3 | 10 | 2 | 6 | ||
691 | 庚寅 | 6 | 3 | 7 | 16 | 7 | 50 | 閔公1 | 6 | 2 | 4 | 11 | 3 | 7 | ||
690 | 辛卯 | 7 | 4 | 8 | 17 | 8 | 51 | 2 | 7 | 3 | 5 | 12 | 4 | 莊公1 | ||
689 | 壬辰 | 8 | 5 | 9 | 18 | 9 | 文王1 | 3 | 8 | 4 | 6 | 13 | 5 | 2 | ||
686 | 乙未 | 11 | 8 | 12 | 21 | 12 | 4 | 6 | 惠公14 | 7 | 9 | 16 | 8 | 5 | ||
685 | 丙申 | 12 | 9 | 桓公1 | 22 | 13 | 5 | 7 | 15 | 8 | 10 | 17 | 9 | 6 | ||
681 | 庚子 | 酈王1 | 13 | 5 | 26 | 17 | 9 | 桓公1 | 19 | 12 | 14 | 21 | 13 | 10 | ||
679 | 壬寅 | 3 | 15 | 7 | 28 | 19 | 11 | 3 | 21 | 14 | 16 | 23 | 厲公1 | 12 | ||
678 | 癸卯 | 4 | 16 | 8 | 武公38 | 20 | 12 | 4 | 22 | 15 | 17 | 24 | 2 | 13 | ||
677 | 甲辰 | 酈王5 | 莊公17 | 桓公9 | 武公39 | 德公1 | 文王13 | 桓公5 | 惠公23 | 宣公16 | 哀侯18 | 莊公25 | 厲公3 | 莊公14 | ||
676 | 乙巳 | 惠王1 | 18 | 10 | 獻公1 | 2 | 堵敖xi1 | 6 | 24 | 17 | 19 | 26 | 4 | 15 | ||
675 | 丙午 | 2 | 19 | 11 | 2 | 宣公1 | 2 | 7 | 25 | 18 | 20 | 27 | 5 | 16 | ||
674 | 丁未 | 3 | 20 | 12 | 3 | 2 | 3 | 8 | 26 | 19 | 穆侯1 | 28 | 6 | 17 | ||
672 | 己 | 5 | 22 | 14 | 5 | 4 | 5 | 10 | 28 | 21 | 3 | 30 | 文公1 | 19 | ||
671 | 庚戌 | 6 | 23 | 15 | 6 | 5 | 成王1 | 11 | 29 | 22 | 4 | 31 | 2 | 20 | ||
670 | 辛亥 | 7 | 24 | 16 | 7 | 6 | 2 | 12 | 30 | 23 | 5 | 酈公1 | 3 | 21 | ||
668 | 癸丑 | 9 | 26 | 18 | 9 | 8 | 4 | 14 | 懿公1 | 25 | 7 | 3 | 5 | 23 | ||
663 | 戊午 | 14 | 31 | 23 | 14 | 成公1 | 9 | 19 | 6 | 30 | 12 | 8 | 10 | 28 | ||
661 | 庚申 | 16 | 禧公1 | 25 | 16 | 3 | 11 | 21 | 8 | 32 | 14 | 昭公1 | 12 | 30 | ||
660 | 辛酉 | 17 | 2 | 26 | 17 | 4 | 12 | 22 | 戴公1 | 33 | 15 | 2 | 13 | 31 | ||
659 | 壬戌 | 18 | li公1 | 27 | 18 | 穆公1 | 13 | 23 | 文公1 | 34 | 16 | 3 | 14 | 32 | ||
657 | 甲子 | 20 | 3 | 29 | 20 | 3 | 15 | 25 | 3 | 36 | 18 | 5 | 16 | 襄公1 | ||
652 | 己巳 | 25 | 8 | 34 | 25 | 8 | 20 | 30 | 8 | 41 | 23 | 共公1 | 21 | 6 | ||
651 | 庚午 | 襄王1 | 9 | 35 | 26 | 9 | 21 | 31 | 9 | 42 | 24 | 2 | 22 | 7 | ||
650 | 辛未 | 2 | 10 | 36 | 惠公1 | 10 | 22 | 襄公1 | 10 | 43 | 25 | 3 | 23 | 8 | ||
647 | 甲戌 | 5 | 13 | 39 | 4 | 13 | 25 | 4 | 13 | 穆公1 | 28 | 6 | 26 | 11 | ||
645 | 丙子 | 7 | 15 | 41 | 6 | 15 | 27 | 6 | 15 | 3 | 莊侯1 | 8 | 28 | 13 | ||
642 | 己卯 | 10 | 18 | 孝公1 | 9 | 18 | 30 | 9 | 18 | 6 | 4 | 11 | 31 | 16 | ||
636 | 乙酉 | 16 | 24 | 7 | 文公1 | 24 | 36 | 成公1 | 24 | 12 | 10 | 17 | 37 | 22 | ||
634 | 丁亥 | 18 | 26 | 9 | 3 | 26 | 38 | 3 | 成公1 | 14 | 12 | 19 | 39 | 24 | ||
632 | 己丑 | 20 | 28 | 昭公1 | 5 | 28 | 40 | 5 | 3 | 16 | 14 | 21 | 41 | 26 | ||
631 | 庚寅 | 21 | 29 | 2 | 6 | 29 | 41 | 6 | 4 | 共公1 | 15 | 22 | 42 | 27 | ||
627 | 甲午 | 襄王25 | 莊公33 | 昭公6 | 襄公1 | 穆公33 | 成王45 | 成公10 | 成公8 | 共公5 | 莊侯19 | 共公26 | 穆公1 | 襄公31 | ||
626 | 乙未 | 26 | 文公1 | 7 | 2 | 34 | 46 | 11 | 9 | 6 | 20 | 27 | 2 | 32 | ||
625 | 丙申 | 27 | 2 | 8 | 3 | 35 | 穆王1 | 12 | 10 | 7 | 21 | 28 | 3 | 33 | ||
620 | 辛丑 | 32 | 7 | 13 | 靈公1 | 康公1 | 6 | 17 | 15 | 12 | 26 | 33 | 8 | 38 | ||
619 | 壬寅 | 33 | 8 | 14 | 2 | 2 | 7 | 昭公1 | 16 | 13 | 27 | 34 | 9 | 39 | ||
618 | 癸卯 | 頃王1 | 9 | 15 | 3 | 3 | 8 | 2 | 17 | 14 | 28 | 35 | 10 | 40 | ||
617 | 甲辰 | 2 | 10 | 16 | 4 | 4 | 9 | 3 | 18 | 15 | 29 | 文公1 | 11 | 桓公1 | ||
613 | 戊申 | 6 | 14 | 20 | 8 | 8 | 莊王1 | 7 | 22 | 靈公1 | 33 | 5 | 15 | 5 | ||
612 | 己酉 | 匡王1 | 15 | 懿公1 | 9 | 9 | 2 | 8 | 23 | 2 | 34 | 6 | 16 | 6 | ||
611 | 庚戌 | 2 | 16 | 2 | 10 | 10 | 3 | 9 | 24 | 3 | 文侯1 | 7 | 17 | 7 | ||
610 | 辛亥 | 3 | 17 | 3 | 11 | 11 | 4 | 文公1 | 25 | 4 | 2 | 8 | 18 | 8 | ||
608 | 癸丑 | 5 | 宣公1 | 惠公1 | 13 | 共公1 | 6 | 3 | 27 | 6 | 4 | 10 | 20 | 10 | ||
606 | 乙卯 | 定王1 | 3 | 3 | 成公1 | 3 | 8 | 5 | 29 | 8 | 6 | 12 | 22 | 12 | ||
605 | 丙辰 | 2 | 4 | 4 | 2 | 4 | 9 | 6 | 30 | 9 | 7 | 13 | 靈公1 | 13 | ||
604 | 丁巳 | 3 | 5 | 5 | 3 | 5 | 10 | 7 | 31 | 10 | 8 | 14 | 襄公1 | 14 | ||
603 | 戊午 | 4 | 6 | 6 | 4 | 桓公1 | 11 | 8 | 32 | 11 | 9 | 15 | 2 | 15 | ||
601 | 庚申 | 6 | 8 | 8 | 6 | 3 | 13 | 10 | 34 | 13 | 11 | 17 | 4 | 宣公1 | ||
599 | 壬戌 | 8 | 10 | 10 | 景公1 | 5 | 15 | 12 | 穆公1 | 15 | 13 | 19 | 6 | 3 | ||
598 | 癸亥 | 9 | 11 | 頃公1 | 2 | 6 | 16 | 13 | 2 | 成公1 | 14 | 20 | 7 | 4 | ||
594 | 丁卯 | 13 | 15 | 5 | 6 | 10 | 20 | 17 | 6 | 5 | 18 | 宣公1 | 11 | 8 | ||
591 | 庚午 | 16 | 18 | 8 | 9 | 13 | 23 | 20 | 9 | 8 | 景侯1 | 4 | 14 | 11 | ||
590 | 辛未 | 17 | 成公1 | 9 | 10 | 14 | 共王1 | 21 | 10 | 9 | 2 | 5 | 15 | 12 | ||
588 | 癸酉 | 19 | 3 | 11 | 12 | 16 | 3 | 共公1 | 定公1 | 11 | 4 | 7 | 17 | 14 | ||
586 | 乙亥 | 21 | 5 | 13 | 14 | 18 | 5 | 3 | 3 | 13 | 6 | 9 | 悼公1 | 昭公1 | ||
585 | 丙子 | 簡王1 | 成公6 | 頃公14 | 景公15 | 桓公19 | 共王6 | 共公4 | 定公4 | 成公14 | 景侯7 | 宣公10 | 悼公2 | 昭公2 | 壽夢1 | |
584 | 丁丑 | 2 | 7 | 15 | 16 | 20 | 7 | 5 | 5 | 15 | 8 | 11 | 成公1 | 3 | 2 | |
581 | 庚辰 | 5 | 10 | 靈公1 | 19 | 23 | 10 | 8 | 8 | 18 | 11 | 14 | 4 | 6 | 5 | |
580 | 辛巳 | 6 | 11 | 2 | 厲公1 | 24 | 11 | 9 | 9 | 19 | 12 | 15 | 5 | 7 | 6 | |
577 | 甲申 | 9 | 14 | 5 | 4 | 27 | 14 | 12 | 12 | 22 | 15 | 成公1 | 8 | 10 | 9 | |
576 | 乙酉 | 10 | 15 | 6 | 5 | 景公1 | 15 | 13 | 獻公1 | 23 | 16 | 2 | 9 | 11 | 10 | |
575 | 丙戌 | 11 | 16 | 7 | 6 | 2 | 16 | 平公1 | 2 | 24 | 17 | 3 | 10 | 12 | 11 | |
573 | 戊子 | 13 | 18 | 9 | 8 | 4 | 18 | 3 | 4 | 26 | 19 | 5 | 12 | 武公1 | 13 | |
572 | 已丑 | 14 | 襄公1 | 10 | 悼公1 | 5 | 19 | 4 | 5 | 27 | 20 | 6 | 13 | 2 | 14 | |
571 | 庚寅 | 靈王1 | 2 | 11 | 2 | 6 | 20 | 5 | 6 | 28 | 21 | 7 | 14 | 3 | 15 | |
570 | 辛卯 | 2 | 3 | 12 | 3 | 7 | 21 | 6 | 7 | 29 | 22 | 8 | li公1 | 4 | 16 | |
568 | 癸巳 | 4 | 5 | 14 | 5 | 9 | 23 | 8 | 9 | 哀公1 | 24 | 10 | 3 | 6 | 18 | |
565 | 丙申 | 7 | 8 | 17 | 8 | 12 | 26 | 11 | 12 | 4 | 27 | 13 | 簡公1 | 9 | 21 | |
560 | 辛丑 | 12 | 13 | 22 | 13 | 17 | 31 | 16 | 17 | 9 | 32 | 18 | 6 | 14 | 諸樊1 | |
559 | 壬寅 | 13 | 14 | 23 | 14 | 18 | 康王1 | 17 | 18 | 10 | 33 | 19 | 7 | 15 | 2 | |
558 | 癸卯 | 14 | 15 | 24 | 15 | 19 | 2 | 18 | 殤公1 | 11 | 34 | 20 | 8 | 16 | 3 | |
557 | 甲辰 | 15 | 16 | 25 | 平公1 | 20 | 3 | 19 | 2 | 12 | 35 | 21 | 9 | 17 | 4 | |
554 | 丁未 | 18 | 19 | 28 | 4 | 23 | 6 | 22 | 5 | 15 | 38 | 武公1 | 12 | 文公1 | 7 | |
553 | 戊申 | 19 | 20 | 莊公1 | 5 | 24 | 7 | 23 | 6 | 16 | 39 | 2 | 13 | 2 | 8 | |
548 | 癸丑 | 24 | 25 | 6 | 10 | 29 | 12 | 28 | 11 | 21 | 44 | 7 | 18 | 懿公1 | 13 | |
547 | 甲寅 | 25 | 26 | 景公1 | 11 | 30 | 13 | 29 | 12 | 22 | 45 | 8 | 19 | 2 | 馀祭1 | |
546 | 乙卯 | 26 | 27 | 2 | 12 | 31 | 14 | 30 | 獻公1 | 23 | 46 | 9 | 20 | 3 | 2 | |
544 | 丁巳 | 景王1 | 襄公29 | 景公4 | 平公14 | 景公33 | 郟敖1 | 平公32 | 獻公3 | 哀公25 | 景侯48 | 武公11 | 簡公22 | 惠公1 | 馀祭4 | |
543 | 戊午 | 2 | 30 | 5 | 15 | 34 | 2 | 33 | 襄公1 | 26 | 49 | 12 | 23 | 2 | 5 | |
542 | 已未 | 3 | 31 | 6 | 16 | 35 | 3 | 34 | 2 | 27 | 靈侯1 | 13 | 24 | 3 | 6 | |
541 | 庚申 | 4 | 昭公1 | 7 | 17 | 36 | 4 | 35 | 3 | 28 | 2 | 14 | 25 | 4 | 7 | |
540 | 辛酉 | 5 | 2 | 8 | 18 | 37 | 靈王1 | 36 | 4 | 29 | 3 | 15 | 26 | 5 | 8 | |
536 | 乙丑 | 9 | 6 | 12 | 22 | 哀公1 | 5 | 40 | 8 | 33 | 7 | 19 | 30 | 9 | 12 | |
535 | 丙寅 | 10 | 7 | 13 | 23 | 2 | 6 | 41 | 9 | 34 | 8 | 20 | 31 | 悼公1 | 13 | |
534 | 丁卯 | 11 | 8 | 14 | 24 | 3 | 7 | 42 | 靈公1 | 35 | 9 | 21 | 32 | 2 | 14 | |
533 | 戊辰 | 12 | 9 | 15 | 25 | 4 | 8 | 43 | 2 | 惠公1 | 10 | 22 | 32 | 3 | 15 | |
531 | 庚午 | 14 | 11 | 17 | 昭公1 | 6 | 10 | 元公1 | 4 | 3 | 12 | 24 | 35 | 5 | 17 | |
530 | 辛未 | 15 | 12 | 18 | 2 | 7 | 11 | 2 | 5 | 4 | 平侯1 | 25 | 36 | 6 | 馀昧1 | |
529 | 壬申 | 16 | 13 | 19 | 3 | 8 | 12 | 3 | 6 | 5 | 2 | 26 | 定公1 | 7 | 2 | |
528 | 癸酉 | 17 | 14 | 20 | 4 | 9 | 平王1 | 4 | 7 | 6 | 3 | 27 | 2 | 共公1 | 3 | |
527 | 甲戌 | 18 | 15 | 21 | 5 | 10 | 2 | 5 | 8 | 7 | 4 | 平公1 | 3 | 2 | 4 | |
526 | 乙亥 | 19 | 16 | 22 | 6 | 11 | 3 | 6 | 9 | 8 | 5 | 2 | 4 | 3 | 僚1 | |
525 | 丙子 | 20 | 17 | 23 | 頃公1 | 12 | 4 | 7 | 10 | 9 | 6 | 3 | 5 | 4 | 2 | |
523 | 戊寅 | 22 | 19 | 25 | 3 | 14 | 6 | 9 | 12 | 11 | 8 | 悼公1 | 7 | 平公1 | 4 | |
521 | 庚辰 | 24 | 21 | 27 | 5 | 16 | 8 | 11 | 14 | 13 | 悼侯1 | 3 | 9 | 3 | 6 | |
519 | 壬午 | 敬王1 | 23 | 29 | 7 | 18 | 10 | 13 | 16 | 15 | 3 | 5 | 11 | 5 | 8 | |
518 | 癸未 | 2 | 24 | 30 | 8 | 19 | 11 | 14 | 17 | 16 | 昭侯1 | 6 | 12 | 6 | 9 | |
516 | 乙酉 | 4 | 26 | 32 | 10 | 21 | 13 | 景公1 | 19 | 18 | 3 | 8 | 14 | 8 | 11 | |
515 | 丙戌 | 5 | 27 | 33 | 11 | 22 | 昭王1 | 2 | 20 | 19 | 4 | 9 | 15 | 9 | 12 | |
514 | 丁亥 | 敬王6 | 昭公28 | 景公34 | 頃公12 | 哀公23 | 昭王2 | 景公3 | 靈公21 | 惠公20 | 昭侯5 | 襄公1 | 定公16 | 平公10 | 闔閭1 | |
513 | 戊子 | 7 | 29 | 35 | 13 | 24 | 3 | 4 | 22 | 21 | 6 | 2 | 獻公1 | 11 | 2 | |
511 | 庚寅 | 9 | 31 | 37 | 定公1 | 26 | 5 | 6 | 24 | 23 | 8 | 4 | 3 | 13 | 4 | |
510 | 辛卯 | 10 | 32 | 38 | 2 | 27 | 6 | 7 | 25 | 24 | 9 | 5 | 4 | 14 | 5 | 允常1 |
509 | 壬辰 | 11 | 定公1 | 39 | 3 | 28 | 7 | 8 | 26 | 25 | 10 | 隱公1 | 5 | 15 | 6 | 2 |
505 | 丙申 | 15 | 5 | 43 | 7 | 32 | 11 | 12 | 30 | 懷公1 | 14 | 靖公1 | 9 | 19 | 10 | 6 |
504 | 丁酉 | 16 | 6 | 44 | 8 | 33 | 12 | 13 | 31 | 2 | 15 | 2 | 10 | 簡公1 | 11 | 7 |
501 | 庚子 | 19 | 9 | 47 | 11 | 36 | 15 | 16 | 34 | 珉公1 | 18 | 伯陽1 | 13 | 4 | 14 | 10 |
500 | 辛丑 | 20 | 10 | 48 | 12 | 惠公1 | 16 | 17 | 35 | 2 | 19 | 2 | 聲公1 | 5 | 15 | 11 |
496 | 乙巳 | 24 | 14 | 52 | 16 | 5 | 20 | 21 | 39 | 6 | 23 | 6 | 5 | 9 | 19 | 勾踐1 |
495 | 丙午 | 25 | 15 | 53 | 17 | 6 | 21 | 22 | 40 | 7 | 24 | 7 | 6 | 10 | 夫差1 | 2 |
494 | 丁未 | 26 | 哀公1 | 54 | 18 | 7 | 21 | 23 | 41 | 8 | 25 | 8 | 7 | 11 | 2 | 3 |
492 | 已酉 | 28 | 3 | 56 | 20 | 9 | 24 | 25 | 出公1 | 10 | 27 | 10 | 9 | 獻公1 | 4 | 5 |
490 | 辛亥 | 30 | 5 | 58 | 22 | 悼公1 | 26 | 27 | 3 | 12 | 成侯1 | 12 | 11 | 3 | 6 | 7 |
489 | 壬子 | 31 | 6 | 晏儒子1 | 23 | 2 | 27 | 28 | 4 | 13 | 2 | 13 | 12 | 4 | 7 | 8 |
488 | 癸丑 | 32 | 7 | 悼公1 | 24 | 3 | 惠王1 | 29 | 5 | 14 | 3 | 14 | 13 | 5 | 8 | 9 |
487 | 甲寅 | 33 | 8 | 2 | 25 | 4 | 2 | 30 | 6 | 15 | 4 | (曹亡)15 | 14 | 6 | 9 | 10 |
484 | 丁巳 | 36 | 11 | 簡公1 | 28 | 7 | 5 | 33 | 9 | 18 | 7 | 17 | 9 | 12 | 13 | |
480 | 辛酉 | 40 | 15 | 平公1 | 32 | 11 | 9 | 37 | 莊公1 | 22 | 11 | 21 | 13 | 16 | 17 | |
479 | 壬戌 | 41 | 16 | 2 | 33 | 12 | 10 | 38 | 2 | (陳亡)23 | 12 | 22 | 14 | 17 | 18 | |
477 | 甲子 | 43 | 18 | 4 | 35 | 14 | 12 | 40 | 起1 | 14 | 24 | 16 | 19 | 20 | ||
476 | 乙丑 | 44 | 19 | 5 | 36 | 厲共公1 | 13 | 41 | 出公后元1 | 15 | 25 | 17 | 20 | 21 | ||
公元前 | 干支 | 周王 紀年 |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 吳 | 越 |
諸侯國紀年 |
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并,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后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于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墒�,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后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于是,七雄并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后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F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歷史大事】
周平王遷都:
公元前770年,因為內亂和犬戎入侵,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洛邑。因洛邑在鎬京之東,此后的周朝史稱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周室衰微:
平王東遷以后,周室漸漸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害死幽王,申侯擁立平王,使平王有弒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東遷,使周室只有一小塊小地盤,周王室因而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邊境問題與鄭國爭執,周桓王率軍討伐鄭國,鄭莊公不僅敢于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說明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名義罷了。
齊桓公稱霸:
前685年,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于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終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爭:
齊桓公死后,五公子奪位,齊國內亂不止。據說,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戰爭,箭矢射到了齊桓公的尸體上,都沒有人顧及。南方的楚國興起,消滅了其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后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抵抗楚國進攻為名試圖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威望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兩軍交戰于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后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后發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楚國稱雄一時,楚莊王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
晉國的強盛: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寵信愛姬,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秦穆公稱霸西戎:
晉文公死后,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問鼎中原:
楚國在城濮之戰后,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云南,北達黃河。楚莊王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輕重,意在滅周自立,此即“問鼎”一詞的來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與晉會戰于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于楚,楚人稱霸中原。
晉楚大戰:
后來晉楚兩國再度爆發兩次大規模戰役(前576年的鄢陵之戰、前557年的湛阪之戰),雖皆以晉國獲勝收場,但楚國在中原地區仍與晉國保持勢均力敵的態勢。
弭兵會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于是由宋發起,于周簡王七年(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此后戰爭大大減少。
吳越雄霸東南: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吳軍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賄賂吳臣伯嚭并送給吳王珍寶和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拒絕了伍子胥聯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轉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于徐,成為最后一個霸主。
三家分晉: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漸漸在晉國成為貴族,而晉國的國政亦落入這些貴族(智、趙、韓、魏、范、中山)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余下智、趙、韓、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并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事持續兩年,后趙氏游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晉國國政。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幽公僅余絳、曲沃兩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即為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統計】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實際上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持續不斷,小國被吞并。各國內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生,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洞呵铩泛汀蹲髠鳌分杏涊d的弒君事件達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這也反映了西周東周交替時權力的急劇變化。
春秋時期,中國五等爵,大國稱公、侯,小國稱伯、子、男,而吳、越、楚、徐、巴、蜀、義渠皆蠻夷之邦,故不用中國之禮,自稱王。國君之下設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務的稱正卿或上卿,楚國稱令尹,亦稱相,秦又曾稱庶長、不更。卿出征時為三軍之將佐。卿之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軍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晉、楚等國開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設縣,或聚若干小邑為縣,或將私家之田分置縣。而在邊境地區則設郡�?たh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其長官由國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數作為采邑賞給貴族。
【經濟】
春秋時期,鐵制農具開始使用,但為普及(戰國時期開始普及推廣),,春秋時期除使用塊煉鐵外,還掌握了冶煉生鐵的先進技術。鐵器的使用使大規模開墾荒地成為可能,促進了私田的發展,同時也為手工業提供了銳利的工具,牛耕漸趨普遍起來,牛耕技術的發展,只有與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發揮出它的功能。在青銅冶鑄方面發明了錯金、錯銀、嵌紅銅等新工藝。侯馬大批鑄造陶范的出土,顯示出這一時期青銅冶鑄業和采礦業的規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諸侯國已經大量使用貨幣。金屬貨幣的流通,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系向私有化發展。諸侯們不得不陸續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由于戰爭的需要,馬的數量增多。中原地區的畜牧業則基本上變了農業的附庸,專門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人很少。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工具和農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鑄造金屬貨幣產生于春秋時期,晉國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鑄幣的地區之一。春秋后期,越國的谷價,每石最貴時六十錢,最賤時三十錢。
春秋時,產生了新的賦稅制度。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國家根據土地面積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實物稅。這是古代田稅的開始。魯成公元年(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面積征收一定量的軍賦(甲),從而使稅和賦合而為一。春秋戰國之際,地稅的征收已很普遍。秦國于簡公七年(前408年)實行“初稅禾”的實物地稅制度。戰國時,各國稅制不一。秦國首先實行戶口登記制,并據以征收田地租稅和接人頭征收“頭會”(人口稅)。
【文化】
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實現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歷史轉型。在春秋這個轉型期,盡管夏商周以來的傳統觀念仍在人們心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普遍地發生著影響。周天子及其諸侯政治權威的動搖與衰落,學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隨之而出現的學術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間等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又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某種改變,這些變化正是春秋時期思想文化轉型得以實現的歷史條件。
【宗教】
春秋時期并沒有一種廣泛流行的宗教,因為道教是從漢代才開始出現的,佛教也是在西漢時期傳入中國的。不過,春秋時期也可能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原始宗教。
【藝術】
春秋時代的藝術,主要是青銅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時代的青銅藝術品。1923年,在新鄭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時代的青銅鼎、爵,和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相比之下工藝已經大大發展。青銅器上的紋飾也很講究。
【科技】
《墨子》一書記述了類似秤的杠桿原理。這是最早的杠桿原理理論。
鐵器和牛耕在春秋時期得到推廣,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在天文學、物理學、醫學方面,春秋時期的中國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
形成于春秋戰國時的陰陽五行之說,將整個世界包括天文都納入五行體系�!疤臁辈粌H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于“五德轉”。顯示于“五行之運”。天象的觀察不但適用于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被發明并在臨床得到應用�!鹅`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中國傳統農業在春秋時期才開始形成。春秋時期的人們發明了以前沒有的鐵犁鏵、鐵鋤、連枷、石磨等新農具。
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鑄造也是這一時代的特征,以曾國和楚國、徐國的青銅器為代表。
【哲學思想】
中華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后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
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于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后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鉆研,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后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中華文明學術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時代才發展起來。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大黃金時代。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以楚國、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秦國為大。
楚國:
楚國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個國家,它在周初曾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后得到周的封號,居楚地丹陽(今湖北姊歸縣)。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前704年,楚君熊通自號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通過戰爭,楚國先后吞并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并逐步成為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
齊國:
齊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謀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為齊侯,同時周統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借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已發展成為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并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此十五鄉即為農鄉,鄉中之人在和平時專心務農,戰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公元前679年,齊國已稱霸北方。后來,齊國又于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為真正數一數二的大國。
晉國:
晉國原處于戎狄游牧地區,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后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而他回國后便立即著手整頓政事,他與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后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軍南擊楚國,占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晉國的統治出現危機,并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吳國:
吳國是春秋中前期發展起來的新興諸侯國家,它本是楚國的屬國,但隨著后來的強大逐漸脫離了楚國的統治。前506年,吳國大舉進攻楚國。在戰爭中,吳國五戰五捷攻破了楚國兩百年經營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資。這場吳楚大戰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大戰事,戰爭的結果使楚國受到空前的創傷,而吳國則漸漸取代了楚國的位置成為南方大國。
越國:
越國與吳國相同,都是楚的屬國,但越的興起比吳還要晚一些,直至允常執政時期,越主才始稱為王。在此之后,越王在楚的舊臣文種和范蠡的協助下,擊退來犯的吳國。后吳王夫差任又用吳子胥為將,大勝越國,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踐并不甘心失敗,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嘗一次苦膽,以示不忘國仇。經過幾年的準備,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73年滅吳,成為繼吳之后的又一個南方大國。
秦國:
在幾大強國中,秦國并不是最強大的國家,但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秦成為春秋時期發展最快的國家。在秦穆公執政期間,曾任用謀臣百里奚,使秦國強盛一時。但秦國地處中原之北,與戎狄、羌等北方諸族混居,故華夏諸侯一直以秦為戎狄國,禁止其會盟中原,而這卻給了秦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到后來戰國時期,秦才能以強大的實力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并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