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研現狀的一些比較
我們談到我國國情,往往嘆息比自信多,想與老美比科研,唉!
美國,是最發達的國家,和我們社會制度不同,人文觀念不一樣,也許沒有可比性。在科研方面,科研實力更是差了很多,呵呵,沒辦法,誰叫我們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呢?你不比,老美也把我們盯上了。
先不看比較結果,振奮一下信心吧。說一個故事,雖然有些夸張,但是也反應了我們國家科研發展的方向和水平:
在生物科學研究領域,20年前,人們要做什么,怎么做,大家都要看美國。10年前,人們要做什么,怎么做,美歐中三方要坐下來商量商量。而現在,大家要做什么,怎么做,大家都要看著中國。
呵呵,所以要正視差距,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在一次會議上對與會者說:“中國不乏優秀的人才,因此沒有什么是新加坡人或其他人辦得到,中國人卻辦不到的。 ”
他以在新加坡就讀的五萬名中國學生為例說,在中小學、理工學院和大學里,中國學生的學業成績都很優異。
在國際數理奧林匹克比賽中得獎的每十名新加坡學生當中,就有多達七名是來自中國的,這顯示他們的數理基礎強,掌握能力比本地學生要高出一籌。
“他們在14歲的時候來新加坡念書,還不懂得英語,但是在四年后升上初級學院時,卻已經是學校里頂尖的高材生。他們在這期間只是專心搞好英文,其他學科對他們來說是太簡單了。他們的數理水平比我們的學生更高�!�
下面僅從個人的角度,比較一下中美在科研方面的一些不同。 (呵呵,這是轉貼,特此聲明,由于作者無法查證,所以在此聲明)
1.科研制度
在美國實行的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制。一個實驗室一般由一個PI負責。其中或多或少有一些assistant professor、postdoc、研究生以及大學生(甚至高中生)。國內的研究室,現在在相關的研究院所也實行了PI制。但是大學里好象還沒有完全普及。
在美國,PI不僅可以是教授,也可以是副教授、助理教授。他們都有權利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但是在國內,PI絕對必須是教授或研究員,并且必需是博士師導師。一些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都沒有權利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至于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更不必談了。
2.學生規模
現在在中國,一個導師指導10多個研究生,是很正常的(80年代初剛恢復研究生教育的時候,也許一個省才招收10多名研究生)。我聽說過的,有一位導師,一人帶了60多名研究生!而這樣的規模,在美國根本是無法想象。美國的實驗室,一般一個PI,有4-5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就已經很有規模了。當然,10多個學生的大實驗室也有,這樣的老板必需是特別牛的人。但是我從沒聽說一個PI指導60多名學生的事。
這種現象也與兩個國家科研制度的不同有關。在中國,讀研究生,過去在中國是完全免費的,但是導師沒有必要給學生工資。國家把這部分的費用承擔了下來。研究生不僅沒有學費,每個月還可以從國家領到一些生活費用。最近幾年,研究生教育也走向了自費化。學生上學,得自己交學費上學,一般是5000-8000元人民幣。反正導師自己不用掏錢。但是在美國,導師招收一名學生,是需要付給學生工資的。一般的研究生,每年也得有15000美元左右。而博士后,工資更高,一般是30000-50000美元。所以,你招的學生越多,導師要付的錢就相應增加。如果招收60名研究生,那么這個導師大概也要破產了。
3.科研經費
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發達國家,經費相對而言,更沒有可比性。楊向中(美國康州大學再生生物學研究中心教授)在《中國之聲》中對中國在科研經費總體投入上的不夠表示了憂慮�!皟H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2003年的科研經費就達到270億美元,相當于中國全部科研經費的2倍……美國工業界的投入也很大,如微軟公司一年的科研經費為50億美元,接近中國全國研發經費總額的一半�!�
2000年,中國支持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經費年度預算大約為2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2.5億美元),約占當年GDP的0.02%;而美國政府每年投入支持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經費大約為300億美元,占到GDP的0.3%。兩者相差足有十幾倍!此外,美國每年還有大約數額在300億美元的經費來自工業界和各種基金會,而在中國,幾乎沒有這類經費來源。楊向中認為,充足的經費支持是美國可以長期保證其科技全球領先水平的根本原因之一。
4.儀器設備
雖然中國的科研經費無法與美國相比,但是在某些國立的研究院所,目前的發展勢頭不錯。在著名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系統,國家目前投入了很多的經費。這些經費也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購買科研儀器設備。所以從硬件設施來說,中美兩國其實相差不大。
但是在中國,有限的經費卻用于重復購置�!翱蒲衅脚_得不到有效使用,是科研經費浪費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毕慕ò渍J為,國內大型科研儀器重復購置、閑置不用的根源是一些科研管理領導重購置,而輕維護和使用。而在美國,這種現象相對較少。相鄰實驗室,很多的儀器設備都是share的。大家都可以用。
5.科技成果
這個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清楚。美國拿了多少個諾貝爾獎,中國現在還沒有。當然,諾貝爾獎不是評價一個國家科研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其實中國本來有希望拿到諾貝爾獎的。
在過去的100年中,中國曾經有三項科學成果即:趙忠堯的正負電子對湮滅實驗;王淦昌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和中國科學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可以參加諾貝爾科學獎的評選�;仡櫄v史和科學界對這三項研究成果的功過評說,我們的結論是:這三項科學成果都達到了諾貝爾科學獎的評選資格。但遺憾的是這三項研究成果最終都與諾貝爾科學獎擦肩而過。
在中國,科研與生產的聯系太少。很多的研究成果很難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只是停留在科研階段。美國在這方面做的就好多了。不過,目前中國也在進行相關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這也就與下面談的評價體系有關:到底是以文章為主,還是以科技創造的價值為主。
6.評價體系
在中國,評價一個科研工作者的業績時,最重要的一項是他發表了多少SCI文章。但是也有專家指出,中國國內科研領域對于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的要求有些過分。比如說博士畢業需要發表2篇SCI論文,或者impact factor必需超過2或5等等。
但是在中國目前的體制下,除了用SCI來評價科研人員的業績外,還沒有其他更加客觀的方法。當然,過分強調SCI,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說急功近利,比如說涉嫌作弊。但是這在每個國家都有。在中國,可以說是100%有。但在美國,也不能說100%沒有。其他國家,比如韓國的黃禹熙事件,等等,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關鍵詞:教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