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半壁——南明時期(1644-1662)
弘光政權
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親率部隊與吳三桂在山海關外的一片石大戰,但由于清軍參戰,李自成大敗。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燒宮殿與九門城樓,向西撤退。之后,農民軍接連內訌,戰斗力大損,與清軍交戰時也連連失敗。五月初二,清攝政王多爾袞進京。為安撫漢人籠絡民心,多爾袞下令禮葬崇禎,臣民服喪三日。八日,順治進北京。北京開始成為清朝的都城。而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在南京明朝設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機關。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禎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被推為監國。十二天后,朱由崧即皇帝位,是為安宗,以次年為弘光元年。弘光政府內斗不斷,內部由閹黨余孽專權,實行“聯虜平寇”的錯誤國策,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清軍一路南下,攻克中原,很快就到了史可法鎮守的揚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殺,清軍隨后在揚州進行整整十日的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死難者達80萬。之后,清軍渡江,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押解到北京,次年被殺于北京宣武門外的柴市。清軍占南京后,又接連攻克蘇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下令剃發,引發了漢族群眾的強烈反抗,先后發生了“嘉定三屠”和“江陰八十一日”等抗清事件,但都被清軍絞殺。
隆武、紹武政權
弘光政權覆滅后,魯王朱以海監國于紹興,唐王朱聿鍵稱帝于福州,是為紹宗,年號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時期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勵精圖治,關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國策改以“御虜”為主,但被擁立其繼位的鄭氏集團架空,處處受制于鄭芝龍。1646年二月(隆武二年二月),清軍開始征伐福建與浙江。六月,魯王兵敗,漂泊海上。八月,隆武帝與清朝追兵搏斗時被亂箭射殺于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說被俘殺)。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稱帝于廣州,是為文宗,改元紹武,僅41天即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十一月十五,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苦諫,北上福州降清。
永歷政權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當年十月初十監國于肇慶,十一月十八日正式稱帝,是為昭宗,以次年為永歷元年。永歷政權與已經被擊潰的張獻忠李自成殘部聯合抗清,一度收復湖南全境;鄭成功堅持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抗清活動,一度攻克過漳泉二府,并奉永歷為正朔,永歷二年,永歷帝指派寧靖王朱術桂到鄭成功的部隊監國。永歷三年后,清軍大兵壓境,湖南再度淪陷。永歷四年,清軍攻克廣州與桂林。永歷帝被迫退守南寧。永歷五年,孫可望迎永歷帝入貴州安隆所,并進攻四川,一度收復了四川大部。李定國也進攻廣西,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并大戰湖南衡州,斬殺清敬謹親王尼堪,盡復湖南,一時天下大震。但是,李定國、孫可望兩名將領內部不和。永歷八年,李定國與鄭成功相約會師廣東新會,圖取廣州,未能成功。永歷九年,鄭成功退守廈門金門兩地。永歷十一年,孫可望降清,西南軍事情報均被孫可望出賣,清兵大規模進攻云南;此時鄭成功被永歷帝封為延平郡王,同時鄭成功帶領水軍向舟山群島進發。永歷十三年,清軍三路入滇,永歷帝逃往緬甸;此時鄭成功率17萬水陸大軍北伐,進入長江,攻占下瓜洲、鎮江、江浦等地,直抵南京城下,將南京團團圍住,結果中清軍緩兵之計被清軍擊敗,不得不回到閩南大本營。清順治帝趁機派達素集中廣東、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金廈鄭成功的軍隊。1661年(永歷十五年)2月鄭成功炮斃清順治帝于廈門思明港(一說死于鄭成功炮火的是順治帝之子承政王,順治帝死于天花或于五臺山出家退出歷史舞臺),達素自殺,清軍敗退;此時清軍入緬,逼迫緬甸政府交出永歷帝。1661年3月鄭成功派兒子鄭經留守金廈,自己攻打被荷蘭占領的臺灣,經過九個月的苦戰于次年二月復臺。1662年(永歷十六年),永歷帝被降清明將吳三桂絞殺于云南昆明,南明滅亡。同年,鄭成功病逝于臺灣,李定國病故于猛臘。
最后的余波——明鄭時期(1662-1683)
永歷帝被害后,全國較大規模的抗清活動就只有夔東十三家抗清與鄭成功在臺澎金廈抗清了。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后,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史稱夔東十三家。1662年清軍開始對其進行絞殺,1664年,夔東十三家軍抗清失敗,首領李來亨全家自焚。1662年6月鄭成功病逝后,鄭經從廈門來到臺灣接手經營,仍舊沿用永歷年號,并于次年從福建迎接明朝監國寧靖王朱術桂入臺。1663年滿清與荷蘭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陷,明鄭勢力撤退臺灣,在陳永華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制度,境內大治。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鄭經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請援,率軍西征福建。鄭經收回廈門后,并收漳州、泉州與潮州三府,進而攻下廣東惠州。后來,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繼為清軍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吳三桂亦敗亡,鄭經勢力敗退僅能守住廈門,1680年清將萬正色遣人游說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原為耿精忠部將)率艦300艘,將士2萬余人降清,鄭經放棄廈門并班師回臺,之后沉迷于酒色。1681年鄭經病歿,遺命鄭克臧嗣位,馮錫范毒害鄭克臧,擁立其婿鄭克塽,獨攬大權。清康熙帝趁明鄭政權內部爆發內訌,以降清明將施瑯為水師提督著手征討臺灣。1683年(永歷三十七年),施瑯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臺灣造成極大的軍事壓力,結果鄭克塽剃發降清,明朝監國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勢力覆滅,中國第二次亡國。
疆域和政區
明朝疆域
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體上是“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1000萬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溏”盡入版圖。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貢,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縻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明史·地理志》)
明朝初年,多次對蒙古用兵,并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余個衛所防衛,包括東勝衛、云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等,這些都是明朝的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線。15世紀后,由于天氣轉寒,農耕不濟,加上邊塞軍隊被燕王抽調參與靖難之戰。因此邊境略有南移。在永樂期間,明成祖多次北伐,邊境形勢一度改觀。但在明朝中期以后,隨著蒙古的再次強大,明邊再次南遷。并修建長城(當時名為邊墻)以防御蒙古,在長城沿線設置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重鎮加強防御。長城也成為明朝中后期的北邊,同時也是農耕區與游牧區的界線。
朱元璋設置遼東都司以經營遼東以及東北。并多次進軍黑龍江流域,招撫女真部落,明朝勢力一度達到黑龍江口與庫頁島。1409年設置奴兒干都司,明朝軍隊全部退守遼東,此后到明朝滅亡,甚至連松花江流域也未到過,將東北防務交與隸屬明朝的東北少數部族。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1434年廢棄之。正統年間后,蒙古兀良哈與建州女真部南遷,不斷侵犯遼東都司。1469年(成化五年),明政府修建遼東邊墻。16世紀末開始,建州女真酋長努爾哈赤開始崛起,統一女真部,明朝設置的衛所遂漸消亡。1616年奴爾哈赤稱汗,建國后金。1619年薩爾滸之戰后,后金軍隊破遼東邊墻,占領遼東都司大部土地。洪武時期,明朝西北疆界達到今新疆東部哈密地區,并設置一系列衛所。15世紀后,西北吐魯番與青海蒙古部日益強大。1472年,哈密衛城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衛內遷,后復,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紀后半期后,西北諸衛全部喪失,明朝退守嘉峪關。
1381年明朝才將西南地區完全劃入疆域。并設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管轄之,邊界達到緬甸中北部、老撾北部、泰國北部一線。但后期這些地區多被周遍國家所并。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置安南布政使司,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余縣。后因當地人民反抗激烈,明朝政府于1427年放棄,安南恢復黎氏王朝。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臺灣南部,筑熱蘭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臺灣北部。1642年荷蘭趕走西班牙,占領臺灣大部。1661年鄭成功進攻臺灣,次年驅走荷蘭人,開始統治臺灣。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門,獲得停泊船只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但明政府對葡萄牙人可進行管理,依然擁有澳門的主權。
明朝行政區劃
明初曾沿襲元朝的行省制,但后來深感不便,于是進行改革。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省”。1370年于各省設置一都衛,1375年改為都指揮使司。1428年棄安南后,明朝在全國設置兩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師(北直隸)、陜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南京(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廣東、福建、廣西、貴州、云南(以上為南五�。�。明代一共設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個是與布政使司同名的的都司,其它三個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五行都司是陜西(治甘州衛,今張掖)、四川(治建昌衛,今西昌)、湖廣(治鄖陽衛,今湖北鄖縣)、福建(治建寧府,今建甌市)、山西(治大同府)。兩留守司是洪武年間設置的中都留守司(今鳳陽)和嘉靖年間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鐘祥)的興都留守司。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區設置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實際控制為當地宗教首領八大法王分轄各政教中心的寺院,還有各諸侯家屬封地),另有置于今甘肅、青海交界地區的哈密、曲先等衛,以上均屬羈縻性質,與內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
明朝實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為防止地方權力集中。宣德后開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總督和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成為各省常制�?偠街饕鹄碥妱�,分短期與長期兩種。巡撫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撫轄兩布政使地,如正統年間和山西河南巡撫。有的一省一巡撫。有的一省幾巡撫。如北直隸有順天巡撫(駐遵化)、保定巡撫(駐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撫(駐宣府鎮,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領山西大同府)三巡撫;南直隸有兩巡撫:應天巡撫(駐蘇州府,今江蘇蘇州)、鳳陽巡撫(駐淮安府,今江蘇淮安楚州)。有的在幾省交界處設置一巡撫,如南贛韶汀巡撫就越江西、廣東、福建三省。
明代的行政區劃設置大體符合山川形便之處,但仍有一些不合理之處。如南直隸就地跨淮北、淮南、江南三個地區。而嘉興、湖州、杭州三個太湖流域的府卻被劃入浙江省,與同為太湖流域的蘇州府分離。而河南省也占據了局部的黃河以北土地。貴州省呈現中間窄兩邊寬的蝴蝶狀。根據《明史·地理志》記載,終明一朝有府140,州193,縣1138。而根據《明史·兵志二》記載,明有衛493,所359。此外,明還設置了介于省和府、縣之間的道。道分為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明代并改元的路為府,以稅糧多寡為劃分標準。糧廿萬石以上為上府。廿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
政治制度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謀反伏誅,于是廢去宰相一職,并規定子孫不得復立。秦、漢以降實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廢除,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權獨攬,在世界政治史上只有路易十四時期的“朕即國家”可以類比。但由于國家事務繁多,皇帝無法處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罷四輔官,仿宋殿閣制設內閣。其后的滿清王朝也大多繼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相當于今日總統府秘書長的職務,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內閣大學士一職多以碩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擔任,只照皇帝的意旨寫出,稱“傳旨當筆”。權力及地位尚不如過去的宰相。宣宗時期,由于楊溥、楊士奇、楊榮等三楊入閣,宣宗批準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制度,又授予宦官機構司禮監“批朱”。票擬之法補救可君主不愿面見閣臣之弊,但內閣大臣與皇帝溝通,全賴司禮監(宦官)。由是開啟明朝宦官專政之大門。為了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還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又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合稱“廠衛”,由宦官統領,終明朝一代,宦官和內閣的斗爭都未停止。
明朝是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皇帝的只有洪武永樂和崇禎三代,但是盡管如此,有明一朝卻能有276年的國祚,與秦、隋兩朝二世而亡,不可同日而語。其關鍵點就在于皇權的擴大加上內閣優良的緩沖機制,正統以后的明朝,呈現出君主專制則衰落,內閣掌權則復興的特點。
主要機構六部
明朝在中央設置吏、戶、禮、工、刑、兵六部,與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書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廢丞相之職,取消中書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設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原有的各科尚書降為郎中。各部尚書和侍郎的官階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遷)最為重要,戶部人員最多。禮部(主管祭祀大典)與工部(主管公共建設)地位較低。
監察機構
在洪武十三年前,明朝還沿襲元的監察制度,設立御史臺,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廢御史臺。兩年之后,朱元璋設立新的監察機構—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設立監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國各省,稱為十二道監察御史。每道有監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圍大體為一省。但監察御史都駐在京師,有事帶印出巡,事畢回京繳印。到明末,監察御史分為十三道,共有一百一十人。
六科
明朝開始只設了給事中。到洪武廿四年,設都給事中六人,分吏、戶、禮、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該制度基本是繼承了唐朝的門下省制度。六科官職品級雖低,然職權很高。他們可以不贊成皇帝的意旨。而該制度也發揮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大理寺與刑部和都察院合為三法司,其職權與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長稱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余四個寺的卿職權較低。太常寺負責祭祀;太仆寺管理馬匹;光祿寺負責壽宴;鴻臚寺負責接待外賓。
內閣
在廢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親理政務,一度深感疲憊,于是設立四輔制度來輔佐政事。但這項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七年后被廢。之后朱元璋請來幾位翰林學士幫忙輔佐,這些翰林學士的官職被命為“內閣大學士”。這也就是所謂的內閣機構。
廠衛機構
明朝特務機構最為出名。主要的特務機構包括錦衣衛、東廠和西廠,武宗時期還一度設有內行廠。 錦衣衛設立于洪武十五年,負責偵查國內外情報,直接對皇上負責,擁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進行秘密審訊的權利。在東廠設立后,錦衣衛權力受到削弱。東廠成立于永樂十八年,是明成祖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而成立。地點位于京師東安門北。東廠的主要職責就是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并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匯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于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東廠可以直接逮捕、審訊;而對于擔任政府高級官員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后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東廠在設立之初,就由宦官擔任提督,后來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西廠設立于憲宗時期,首領為汪直。1482年后被廢。其后又被武宗短暫恢復。 內廠設置于武宗時期,首領為宦官劉謹,劉謹伏誅后,內廠與西廠同時被廢,僅留東廠。
其它機構三公
包括太師、太傅、太保。這些官職都是虛弦。他們名為輔導太子,但實際上輔導太子的機構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設兩坊、一局、一廳。此外還有太醫院。太醫院附屬有生藥庫和惠民藥局。而翰林院遠較太醫院重要。翰林院首長則是翰林學士。
諸司
指不屬于各部院的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負責傳遞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負責到地方上頒詔諭及赴外國作使臣。
外三監
包括國子監、欽天監、上林苑監。欽天監負責觀測星象。國子監是教育機構,有祭酒一人,司業一人,監丞一人,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學正十人,學錄七人,典簿一人,典籍一人,典饌兩人。上林苑監負責掌管皇帝的御花園,畜牧場與菜圃。
內十二監
為宦官衙門。事實上只有在這些衙門工作的宦官才是太監。包括司禮監、內宮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以司禮監最為重要,監內的提督太監主管宮內一切宦官禮儀刑名。而秉筆太監在宦官極端專權時竟代替皇帝批公文。此外還設有四個司(惜薪、鐘鼓、寶鈔、混堂),八個局(兵仗、銀作、浣衣、巾帽、針工、內織染、酒醋面,司苑),合為內官廿四衙門。宮女也有六個局(尚宮、尚儀、尚食、尚寢、尚功等),每個局下設四個司。
軍事制度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于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注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于五軍都督府,亦隸屬于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
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戍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后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弛。
嘉靖年間,應付倭寇之亂時,戚繼光在浙江地區采用招募礦工、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 正因為明朝正規軍衛所軍的不堪用,故這些民兵,在明朝后期逐漸擔負起維持明朝有效統治的作戰部隊,而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戚繼光的召募以浙江人為主的“戚家軍”和女統帥秦良玉召集的以四川人為主的“白桿兵”。
外交
明朝初年,因為朝貢貿易厚往薄來,造成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到明朝這里來騙取財物。日本實際上是處于割據狀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很多到中國來冒充朝貢使者的日本人沒有日本政府的管轄,朝貢完了以后他們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這就是明初的倭寇。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布了海禁政策。從此之后,如果要來中國做生意,必需朝貢兼貿易,否則不予,這就是所謂的“朝貢貿易”,兼具有懷柔拉攏周圍國家的用途。明朝嚴格的貿易管制政策的影響導致正常貿易地下化,轉為走私貿易。貿易港集中地由廣東、福建轉往已為西方國家殖民地的菲律賓、印尼。而海上的維持秩序角色由于中國官方的消失而導致海盜集團猖獗。由于海上貿易仍在暗處進行,美洲銀器又大量流入中國,銀開始成為流行的通貨。
明成祖即位后,在永樂年間,派遣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體現了永樂王朝的鼎盛和開放。
明成祖之后,其子朱高熾繼位,也就是明仁宗。他聽從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于浪費,收效不大,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逝,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閏十二月初六日,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到了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于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來(一說將其銷毀),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罷。后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之后,倭寇逐漸平息,朝廷有鑒于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的走私貿易正當化,活絡的國際貿易也使中國進入了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
倭寇對明朝的海疆構成了嚴重威脅。期間雖有朱紈和張經的抗倭,但最后都未能取得完全的成功。為防止倭寇的侵擾,世宗時期實行海禁,斷絕對日貿易。直到戚繼光等名將力行抗倭,倭寇才被剿清,海疆形勢才趨于平靜。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意欲占領朝鮮。萬歷廿年,日本進攻朝鮮,朝鮮國王逃到義州并派使節向明朝求救。明朝取得戰爭的勝利,中日進行和談。但萬歷廿五年后,日本再次進攻朝鮮。萬歷廿六年,豐臣秀吉死,日軍大敗退回日本。此即為萬歷援朝戰爭。
明朝邊境上最大的兩個威脅明朝安全的部族是蒙古和女真,時人稱其為北虜和東夷。在明朝初年武功強盛時,一度將蒙古驅至漠北。之后伴隨明朝的衰落,蒙古各部也多次進攻明朝,諸如土木之變和庚戌之變,明朝的疆界因此內縮,也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俺答汗后期開始于明朝通好,其后的三娘子繼承了和平的政策。明蒙之間邊境安寧和平,互通有無。明朝早期曾經設置奴兒干都司來管理東北諸部,但后期東北的蒙古部和女真部日益強大,奴兒干都司被廢,明朝在東北的控制力下降。十七世紀后,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降服蒙古,于1616年建國后金,與明朝分庭抗禮。后金占領的遼東大部土地,嚴重威脅明朝的安全。最終趁明朝亡于農民軍而入主關內,統治了中國268年。
公元16世紀,新航路開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并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后來,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列強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并接觸中國。西方國家的東來,也使不少新鮮事物傳入中國。
明神宗萬歷二十年(1592年),羅馬教皇派出利瑪竇去中國教區工作。由于利瑪竇很快學會中文,并穿儒服、通儒書,他頗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后來他被舉薦到北京,頗得神宗信任。他向中國進獻坤輿萬國全圖、自鳴鐘、日晷、西洋炮、望遠鏡、火槍、西藥、圣母像、十字架等貢等貢品,先后在北京、肇慶等地展出。利瑪竇不僅傳播天主教,還啟發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學習西學。另外他還將中國各種文化傳入歐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學說、圍棋等,可謂“貫通中西第一人�!绷硗�,有不少明朝軍隊裝備相當數量的火器,包括西洋“紅夷大炮”“佛郎機炮”和中國自己發明改造的種類,當時有人評價,這些改造的火器,“猶勝西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