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陽市面積3277平方公里,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轄3個辦事處、12個鄉鎮,其中興隆鎮是“湖北省第一汽車運輸大鎮”。
棗陽市是湖北襄陽管轄的一個縣級市,東靠武漢,西依襄陽,南臨江漢平原,北抵南陽。
棗陽市屬丘陵崗地,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5℃。
棗陽市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和航天英雄聶海勝的家鄉。
棗陽市是湖北省武漢、襄陽、宜昌“金三角經濟帶”主干線的中部,是襄十隨汽車工業走廊的重要組成城市,也是襄陽市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重要節點城市。鄂、陜、川、渝共同構建的秦巴經濟走廊的前沿位置,是湖北重點發展地區之一。
周時,為楚地小國唐屬地。
前505年,楚來唐,棗陽為楚屬地。
秦時,棗陽地區始設蔡陽縣,屬南陽郡管轄。
前45年,西漢漢元帝批準,劃蔡陽縣的白水(今吳店鎮一帶)、上唐(今隨州市曾都區唐縣鎮)2個鄉,設置春陵侯國(治所在今吳店鎮北的古城)。徙封劉仁(漢景帝之后)為舂陵侯。
公元29年,東漢光武帝詔令,提高舂陵鄉建制,改舂陵鄉為章陵縣;后又分襄陽縣的東北地帶設襄鄉縣,今棗陽地區由當時的蔡陽、章陵、襄鄉3縣分治,均屬南陽郡管轄。
北魏道武帝登國年間(386—396年),廢襄鄉縣為廣昌縣,屬廣昌郡管轄(治所在廣昌縣)。
公元601年,隋文帝為避太子楊廣諱,改廣昌縣為棗陽縣,棗陽名稱始于此。
公元627年(唐高祖武德三年),蔡陽縣并入棗陽縣,屬昌州管轄(治所在棗陽);同年,唐太宗貞觀元年,舂陵縣并入棗陽縣,至此,棗陽疆域基本定型;公元636年(唐太宗貞觀十年),棗陽歸隨州管轄,屬山南東道。
公元1142年(宋高宗紹興十二年),為抗擊金兵,升棗陽縣為棗陽軍;1230年,棗陽為京西兵馬鈐轄(治所在棗陽)。公元1283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棗陽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襄陽路管轄。
公元1376年(明太祖洪武九年),棗陽屬湖廣布政司襄陽府。
公元1644年(清圣祖康熙三年),棗陽屬湖北布政司襄陽府管轄。
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廢除府制,棗陽直屬湖北省管轄。1914年5月,省下設道。棗陽初屬鄂北道,后改襄陽道(治所在襄陽)。1927年,廢道,由湖北省直屬。1932年,省下設督察區,棗陽屬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在襄陽);1937年,第八區改稱第五區,棗陽屬第五區管轄。
1930年6月,中國共產黨開始在棗西籌備建立了縣蘇維埃,10月正式建成(治所在今琚灣鎮的南禪庵),屬鄂豫邊革命委員會管轄。
1947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劉(伯承)鄧(小平)大軍解放棗陽大部分地區。此后,相繼建立棗陽縣、襄棗宜縣、隨棗縣、棗南縣等縣級人民政權。
1949年8月6日.棗陽境內各縣組成棗陽縣。1955年9月,洪山縣被撤銷,所屬平林(含清潭)回歸棗陽,此時棗陽疆域定型至今,屬襄陽地區行署管轄。
1983年10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棗陽屬襄樊市管轄。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棗陽縣,建立棗陽市,市委、市政府駐地在城區朝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