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簡介
西城區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北緯39°53’45”至北緯39°58’14”;東經116°19’8”至東經116°23’34”之間。全區東西寬5.5公里,南北長7.5公里,面積31.66平方公里。
東以鼓樓外大街、人定湖北巷、舊鼓樓大街、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東街、南長街、北長街、天安門廣場西側為界與東城區相連;
北以南長河、西直門北大街、德勝門西大街、新街口外大街、北三環中路、裕民路為界與海淀區、朝陽區毗鄰;
西以三里河路為界,與海淀區接壤;
南以前門西大街、宣武門東大街、宣武門西大街、蓮花池東路為界與宣武區相望。
區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40米左右。長河水自西北注入積水潭、什剎海、北海、中南海等湖泊,逶迤相接、縱貫全區。
氣候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為12℃左右,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5.4℃,年平均降水量626毫米。
西城區集中體現了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性質,充分展示了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明古都的特色。
西城區是黨和國家首腦機關的現代辦公區。西城區作為我國黨政軍首腦機關及其大部分職能機構所在地,政治文化以及對外交流交往活動頻繁,是全國政治中心的重要載體。
(相關作品:北京市東城區簡介)
西城區是經濟繁榮、金融活躍的商貿金融區。全區55%地域在二環路以內,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國家經濟指揮中心及國家級銀行、金融機構總部大多設在區內。歷史上形成了西單、西四等10個商業區,匯集了主要的商業、服務業企業。商業服務業和金融業既有傳統優勢,又具備現代化發展優勢,規模較大、行業齊全、設施先進。
西城區是資源豐富、社會事業先進的文化旅游區。區內文化文物旅游資源得天獨厚,體現了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明古都和現代化大都市的基本特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教育發達,文化特色鮮明,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水平較高。
西城區是環境優美、服務完善的居住區。隨著危舊房改造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市環境質量日益提高,社區服務功能逐步完善,地區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越來越好。
西城區區內擁有全國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占全市文物保護單位的25%。在近代革命運動中,一批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在這里創造了光輝的業績。獨特的人文景觀、豐厚的文化蘊藏構成了西城的文化特色。
西城區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與北京城的發展緊密相聯。這里曾是永定河古道,積水成湖,風光秀麗。
自秦漢至隋唐五代皆為薊縣地。
遼、金、元、明、清皆為宛平地。
元至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東北部營造中都城,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定名大都城。
元世祖采用郭守敬的建議,引白浮泉水入城,匯流積水潭,開鑿通惠河直達通州,京杭大運河南至杭州,北至海子(積水潭),既解決大都城水源,又使大批漕糧貨物運抵京都。當時什剎海沿岸繁榮異常,處處酒樓歌臺,積水潭中舳艫蔽水,地安門一帶成為京都商業、市場中心。
元大都城的建立,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發展的基礎,西城區境內才成為京畿中心、繁華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