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朱光潛先生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廣涉國學經典,深諳桐城派古文奧訣,青年時代,先后在香港大學、倫敦大學、巴黎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苦讀十三載,廣涉博覽西方學術。朱先生是一位國學根基深厚,西學素養圓潤,且能融會貫通、相映生輝的淵博大家。
朱光潛先生成名很早,他在英國愛丁堡大學還是一名學生時,受邀為開明書店辦的《一般》雜志寫稿,其中《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猶如歌德當年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反響極為強烈,曾先后印行三十多版。
朱光潛先生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的人生態度和治學精神,他畢生奉行的座右銘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2.中國歷史上的“咬文嚼字”,出現了許多“一字師”。五代時李相讀《春秋》,誤將“叔孫婼”的“婼”字讀錯,被一旁的小吏聽到,婉轉地糾正過來,因而被李相尊為“一字師”。唐代詩僧齊己作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句,詩人鄭谷看了,指出既是早梅,不應是數枝同開,應改為“一枝開”。齊己聽后,欽佩不已,時人譽鄭谷為“一字師”。宋代楊萬里在館中與人閑談,一時誤將晉干寶說成“于寶”,一名官吏立即糾正了它,被楊萬里奉為“一字師”。
3.《人間詞話》中有關“套板反應”的討論。
①王國維的觀點:沈伯時《樂府指迷》云:“說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