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課文故事】
朱光潛的“父教”故事之一
切莫忽視家庭中的擺設的潛移默化作用。一方端硯、一尊筆架、一口書櫥、一條長幾或者是一幅油畫,一條掛毯,一架地球儀,一座山石盆景,其中透出的文化氣息也許會對孩子產生一輩子的影響�?峙轮旃鉂摰母赣H也從來沒有想過,懸掛在廳堂里那幅他親自手書的對聯,竟然構建了朱光潛一生追求的原始起點�! �
朱光潛的父親是位受中國傳統文化深刻影響的私塾先生,所幸的是父親很開明。他曾手書一幅對聯,掛在廳堂上:“綠水青山任逍遙歲月,歐風亞雨聽諸兒擴展胸襟”�?梢�,父親雖然頗不得志,然后他心存高遠,寄希望于后輩,希望朱光潛兄弟們開闊眼界,擴展胸襟,有所作為�! �
在這種氛圍影響下,朱光潛從六歲到十四歲,一直追隨父親學習。十五歲那年讀了半年高小便升上了離家五十多華里的桐城中學。在桐城中學,朱光潛所受的教育主要是“義理,考據,辭典”一類的訓練。朱光潛成績優異,甚至一些教師都指望他來接桐城派古人的一脈之傳。然而,朱光潛思索著,思索著父親所寫的對聯中的“歐風亞雨”,思索著從父親及其朋友們那邊聽說的有關社會改良的新鮮事�! �
機遇總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一個偶然的機會,朱光潛考取了去香港學習的公費生。他廢寢忘食,博覽群書,西方的哲學、文學、自然科學開啟了他年輕的心扉。英國文學中的浪漫主義,近代心理學,自由平等新觀念,使得朱光潛對“歐風亞雨”的渴求越加不可收拾。后來,他開始了赴英、法長期的留學生涯,還游歷了歐洲許多國家。也許有人以為朱光潛的長期國外學習根本不屬于家庭教育的內容,其實,那恰恰是那幅對聯啟蒙的延續�! �
朱光潛的“父教”故事之二
如果家庭文化氛圍的構建僅僅局限于知識文化氛圍的設計,那是很不夠的,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至少是很不健全的。因為:家庭的文化氛圍的設置是與家庭教育目標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而家庭教育目標的重大主題是,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學識、學問、做人”應是家庭文化氛圍的三大模塊,而這三大模塊最終可以歸結為做人這一主旋律。無論你有多大的學問,無論你多么會研究,會發明創造,都是為了做一個真正的人,一個適應社會,為社會所接納,又能夠為社會有用的人�! �
朱光潛從小就接受了父親關于“做真正的人”的熏陶。那還是年幼的時候,父親教給朱光潛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朱光潛很喜歡朱熹的這首詩歌,把它當作做人、做學問的座右銘,時時加以吟詠,以此激勵自己。“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朱光潛先生在治學方面不斷求新,在做人方面也兩袖清風,正直公正。他小時候就認為,要保證學問上的常新,要保證修養上的進步,就必須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別人請教�! �
朱光潛先生喜歡常新——源頭的活水,他總有做不完的工作。他對自己平時的作息時間十分嚴格,每天早晨出去慢跑或散步,時間算得很準確。朱光潛平日也用各種辦法避免不必要的應酬,因為他認為這種應酬,對人對己都是一種無謂的浪費。小時候,他可以在父親的書房里看書寫字,但常常有人走動,于是,他更愿意一個人躲在草垛看書,直到夜色降臨。這種習慣到了成年時,就成了他的“隱居”工作方式,他常常到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工作、學習。因為他知道吸收新知識比什么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