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整體把握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其中,第1、2段舉出《屈原》《水滸》《紅樓夢》中煉字的例子,說明“你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種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舉出王若虛《史記辨惑》中對《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第5段舉出賈島“推敲”的故事,說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第二部分(第6、7段),說明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善用和誤用兩種。第6段舉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里的三、四兩句為例,說明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使詩的意旨豐富蘊藉。第7段指出聯想意義也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應”。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結。指出讀者應從文章所闡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潛心琢磨的好習慣。
文章告訴我們,“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標;“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謹嚴的精神,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這是“咬文嚼字”必須下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