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 課后練習解題指導
一 認真閱讀課文,抓住關鍵性語句,把握全文大意。試辨析“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抓住課文內容的要點。
參考答案:
“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們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因此“樹葉”可簡化為“葉”�!澳救~”:“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樹干,很少會想到葉子�!叭~”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澳尽迸c“葉”的形象之間是不一致的。
“落木”與“落葉”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而“落木”不僅觸覺上有干燥之感,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掃高木”,顯然是落葉的景況,顯出“落木千山”的空闊。
第二,“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而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顯得更加空闊,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二 《咬文嚼字》指出文學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聯想的意義,本文談到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二者的意思是一樣的。在我國詩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想。試舉例說明。
設題意圖:旨在引導學生借鑒課文分析詩歌的方法,提高欣賞詩歌,尤其是我國古代詩歌的能力。
參考答案:
在我國詩歌中,“梅”是詩人喜歡歌詠的對象之一。但作者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王安石《梅花》,表現了梅花“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格。我國古代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是高貴圣潔的象征,這首《梅花》的意象表現的就是我國這種傳統文化精神。陸游《卜算子·詠梅》表達的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凄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澤東的詞與陸游的詞題、調相同,意境卻截然不同,毛詞巧妙地把陸游詞中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傾訴和孤芳自賞的表露化為對它達觀堅定的描述和高貴純潔的贊頌,詞中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壯美,豪放樂觀,振奮人心。
古代詩歌中,類似“梅”的意象不勝枚舉,如竹、松、草、柳,等等。不妨發動學生搜集、梳理這些意象,甚至可以編撰一本《中國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