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介紹使語言的運用簡明連貫、得體的方法。)
一、怎樣做到語言簡明、連貫?
第一,要遵循現代漢語的用語習慣和規則。
這里所說的習慣和規則,指的是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和現代漢語約定俗成的用語習慣。具體而言,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一詞多義。
漢語的一詞多義現象,在漢語詞匯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果不了解這具體情況,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就可能出現偏差。
2.短語結構。
由于短語的結構層次、結構關系和語義關系不同,它們表達的意思就有差異,在具體運用詞句時,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使用怎樣的結構形式。
3.用語習慣。
現代漢語的詞語搭配有個約定俗成的使用習慣,要依據這個習慣來組織語詞,否則就不合語言規范。如“救火車”(即消防車)已有了它習慣的意義,如果用它來表示“搶救火車”意思,就不合約定的用語習慣。
4.特定語境。
人們表情達意總離不開語言環境,我們講語言規范、表意清晰,就要考慮到具體語言環境,以此避免句子的歧義。
第二,要弄清句子的先后順序。
考慮句子的排列,可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入手。從內容出發,就要考慮到中心句、起句和結句;從形式入手,就應了解句子組合的一般順序,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還要抓住句中的語言標志,如關聯詞、序詞、代詞和總括的詞�?傊�,兼顧句子的內容和排列形式,是使句子通順的有效方法。
第三,要把握敘述的對象和角度。
1. 一組連貫的句子,說的是什么,以何種方式,從哪個角度去說的,總是比較清晰的,我們組句或分析句子時,需要根據所表達的中心意思,注意上下文意思的吻合,句與句之間的語法和邏輯關系,從句式、語氣、陳述對象乃至句子間的結構方式諸方面,使上下文連貫協調。
2. 根據表達方式、目的和交際場合、對象的差異,做到用語得體。
人們運用語言,總是為著某個特定的目的、圍繞著一定的內容、面對具體的對象來進行的,總是在一定的地點、場合、情境中進行的。由于交際目的不一、對象各異、環境不同,因而要求人們在運用語言時要根據不同的表達目的、場合、對象,根據交際雙方的特定關系,有意識地對語言材料、表達方式作出不同的安排、選擇,使語言能夠較好地發揮交際工具的作用。
“用語得體”不只是對詞匯或語句的要求,更是對為實現一定目的,如陳述、議論、發問、請求、勸阻、道歉、致謝、祝賀等言語行為的要求。它涉及到表達與接受兩方面的問題,是從雙向交流的角度檢測語言運用的方法。
二、怎樣做到用語得體?
第一,要注意不同的表達方式對語言的不同要求。
表達方式一般有記敘、說明、議論等。不同的表達方式有不同的語言要求。就一般要求而言,記敘要求形象、生動;說明要求準確、明白;議論要求嚴密、辯證。
按照交際方式和言語特點的不同分類,可以分為口頭和書面兩種表達形式。
口頭表達方式一般稱為談話語體,它可進一步分為日常交談、演講、辯論三種。談話語體的“得體”,要求說話人根據表達目的、場合、對象、語言環境等因素,做到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多采用口語色彩鮮明的詞語,句子一般較短,較簡潔通俗。
書面表達一般有公文語體、科技語體、文藝語體和政論語體四種。書面語體是以文字為媒介來傳遞信息,可以異時、異地進行交際,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公文語體要求莊重、嚴謹、準確、簡明�?萍颊Z體往往具有術語性、客觀性、邏輯性、符號性的特點。公文語體和科技語體常有含多種附加成分的長句。文藝語體的特點是形象性和人物語言個性化,所用詞匯豐富,句式復雜多變,以短句、單句居多,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政論語體的特點是具有鼓動性和綜合性,既使用各種術語,也運用典故、俗語,長短句兼而有之。了解各種語體的不同特點,才能做到語言得體。
第二,要根據不同場合調整語言。
任何言語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情景中進行的,雙方對語言形式的采用和理解都要受到一定場合的制約。
就表達的一方來說,其語言的繁簡、語義的曲直,受到交際場合的制約。要力求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注意適應不同場合的情景、氣氛選擇語言形式,使之切情切景。就接受的一方來說,理解對方的話語含義及其行為意圖也得聯系交際場合,這樣才不至于誤解對方的原意,答話才能恰當、得體。
特定時空的交際情景使語言附上一種特定的情景意義,產生一種言外之意,往往給對方留下想象、思索的余地,這就要求雙方善于根據特定的時空條件來表達和理解這言外之意,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第三,要根據表達對象調整語言。
語言表達中的對象意識十分重要。
口語交際的對象十分明確,無論是對面交談或通過媒介,都是面向特定的聽者說話的(個體或集體);書面交際的對象雖然一般不在眼前,但表達者仍是以一定的個人或群體為對象的,其中書信、通知等應用文體的交際對象更為明確。
語言表達的效果如何,不僅要看對方能否準確理解、樂于接受,而且要做到心中有“人”,要考慮對方的身份、經歷、職業、文化修養、思想性格、心情等多種因素。
人們一進入語言交際,雙方就會處于一定的角色關系中,如上下級關系、同志關系、軍民關系、師生關系、長幼關系、親朋關系、情侶關系、夫妻關系、賓主關系、對立關系等等。這些關系有的是相對固定的,有的則隨交際過程的變化而變化。
從說、寫的一方看,用什么語言來表達,不能不顧忌交際雙方的角色關系。從聽、讀的一方來看,對語句含義作任何理解,也不免為當時所處的角色地位所支配。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人物之間的特定關系、交際雙方的已知信息創造有特殊韻味的藝術語言,在閱讀時必須聯系交際雙方的特定關系,才能領悟作品的“言外之意”,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第四,要根據表達目的調整語言。
無論說話或寫作,都是為實現一定的目的的有意識的言語行為,或向別人陳述一件事情、說明一個道理使其明白理解,作出預期反應;或向別人提出一個問題,期待答復;或請別人辦一件事,期待允諾、兌現;或勸阻別人做某件事情,希望對方聽從等。語言要“有的放矢”、“言隨旨遣”,才能順利達到交際目的。
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從表達一方的角度來檢測,要求考生按照不同目的分別寫一段話,要求全面、細致地考慮問題,明確哪些話是不必說的,哪些話是一定要說的,該說的怎樣說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可以從接受一方的角度來檢測,在閱讀分析題中,要求學生能透過語言形式,揣摩作者的表達目的,說明表達技巧與表達目的的關系。
二、典型試題解析。
[例]把下面句子的內容放在A、B兩種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轉述。要求:①不變更愿意;②人物、人稱表達準確;③時間、地點交待清楚合理。
小李對小王說:“我明天上午不去語文組找郭老師了。請告訴老師一聲。再請幫我問問,后天晚上去她家找她行不行�!�
A.當天下午,小王在校門口對郭老師的女兒說到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語文組把這件事告訴郭老師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這道高考題,考查的是對“語言得體”的幾方面的綜合運用。
解答這道題,既要能根據不同對象��老師、老師的女兒來說話;又要能根據不同的場合,組織恰當的語言來表達思想。
試題要求小王轉述小李的話,人物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因此,無論是稱謂,還是所說的內容、句子的語氣都應有所不同。
這道題易犯“稱謂不當”的毛病,答題時要能根據時間、地點、對象的變化靈活地組織語言。
本題的參考答案為:
A.小王:“(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語文組找你媽媽了,請你轉告一聲;他還問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
B.小王:“郭老師,小李說他(或她)今天上午不來找您了,問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边@一內容的檢測或出現于語言基礎知識的技能技巧部分。多為根據二特定要求篩選語詞,調整語句,修改表達不當的句子;或出現于寫作應用題�!�
三、布置作業
完成隨堂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