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 《道德经》在线阅读 | 朱自清散文集 |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
一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點撥:指1926年�!叭ひ话恕卑l生時,魯迅正在寫《無花的薔薇之二》,他當即在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樣大書“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稱這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對“中華民國”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說:“我覺得仿佛久沒有所謂中華民國……”,在作者看來,所謂“中華民國”早已經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殺人民的機器,所謂執政府總統,完全是屠殺人民的劊子手!作者在文章開篇寫“中華氏國”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我們要注意從這莊重嚴肅的文筆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段祺瑞執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軍閥失敗,奉系軍閥推段祺瑞為北洋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1864~1936),北洋軍閥皖系首領,曾幾度把持北洋軍閥的中央政權,1926年4月被馮玉祥驅逐下臺 ]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楊德群:湖南省湘陰縣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國文系預科學生,遇害時年僅24歲 ]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點撥:3月24日早晨,作者得到劉、楊的遺體已經從醫院運回學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禮堂去看烈士的遺容。從學�;貋砗�,作者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就病倒了。3月25日,作者冒著被段政府通緝的危險,出席了追悼會。會上,人們激昂憤慨的情緒和不時夾雜的一陣陣低低的啜泣聲,使魯迅壓抑不住心頭的悲憤和激動,便走出會場,獨自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程君:指程毅志,湖北孝感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育系學生 ],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莽原》:魯迅編輯的一種文藝刊物 ]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點撥:第一次“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對這樣一位熱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對這樣一位與作者有著師生之誼、讀編之情的人,當然有必要寫文章來加以記念。這就預示了文章的內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調顯而易見是悲痛�!耙病弊轴槍Τ叹恼埱蠖�,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是因為程君的請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動機遠非限于“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魯迅和和珍的關系。對于她的死,魯迅感到特別悲痛,所以寫文是必要的。],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長歌當哭[長歌當哭:用寫文章來代替哭泣。長歌,引吭高歌,這里指寫文章。當(dàng),當作。 ],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陰險的論調:指陳西瀅等人污蔑遇害的愛國學生的言論 ],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點撥:“它們”指反動派及其走狗文人�!熬蛯⑦@”的“這”指“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抒寫了作者極度悲憤,與反動派勢不兩立的鮮明立場。本句包含三層意思:①表示將要更深入地體會這濃黑的“非人間”;②因為不能用更好的方法記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③警告非人間的魑魅魍魎,不要因肆無忌憚的殺人而高興得過早,血債一定要償還。]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點撥:“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戰士�!爸泵妗敝械摹懊妗笔莿釉~,面對的意思;“正視”,正眼看,不回避�!皯K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指反動政府制造兇殺的黑暗現實�!鞍凑摺�、“幸福者”分別為“以……為哀痛”的人和“以……為幸�!钡娜��!鞍凑摺焙汀靶腋U摺倍际侵竸⒑驼涞雀锩嗄�。她們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殺面前不退縮,她們深知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有多深重,所以她們的“哀痛”超過常人;但她們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并正在為光明的到來而奮斗,所以又是“幸福者”。這兩句話的含義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對國家和民族的慘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感到哀痛,他們又為改變黑暗現實、以勇往直前奮斗獻身為最大的幸福。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這篇文章里,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敢于直面”“敢于正視”。]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點撥:“庸人”,平庸之人,平平常常無所作為的人。這種人對反動派的暴行有所不滿,對烈士的死難有所哀痛,但是他們不感“直面……正視……”他們特別容易忘卻“舊跡”,忘卻歷史的教訓,他們不思反抗,茍且偷生,在客觀上起著“維持……世界”的作用。],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點撥:第二次“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緊接在“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之后,“這樣的世上”是“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暫得偷生”的世界。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時是一個盡頭”的世界早日到它的“盡頭”,這就正有寫“一點東西”來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這就預示了文章的內容之二──憤怒的揭露。感情的基調是憤怒�!耙病弊旨柔槍ξ恼聝热葜�,也針對反動文人的文章而言。]離三月十八日也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點撥:第三次“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慘案才過去兩個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則快要降臨了。烈士的鮮血就這樣白流了嗎?敵人欠下的血債就不討還了嗎?因此有必要寫“一點東西”,提醒人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烈士的鮮血,要總結教訓,為了“更奮然而前行”。這就預示了文章內容之三──沉痛的總結。感情的基調是深沉�!罢笔乔〉綍r候的意思。]
�。鄣谝粚樱海ǎ薄膊糠郑┲饕獙懠o念的目的。第一部分寫魯迅先生參加追悼會,程君希望作者為劉和珍君寫些什么。此時,烈士的鮮血,社會的黑暗使魯迅極度憤怒,從而使魯迅認為有理由要寫作。極度憤怒的魯迅也認識到,有必要通過寫作來喚醒民眾,這是第二部分的內容,也是寫作的必要。 ]
三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云者:助詞,表示提頓,引起下文 ],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楊蔭榆女士:江蘇無錫人,1924年任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依附北洋軍閥勢力,迫害進步學生,鎮壓學生運動。后因參加抗日活動,被日寇殺害 ]做女子師范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后來,也許已經是劉百昭(劉百昭:時任教育部專門教育司司長兼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校長)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廣有羽翼:到處都有幫兇。羽翼,鳥的翅膀,這里指幫兇 ]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桀驁(jié ào):形容性情倔強。驁,不服從]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偏安:原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茍安于僅存的部份領土,這里指劉和珍等愛國青年被迫離開原地,暫居宗帽胡同)于宗帽胡同,賃[賃,租借 ]屋授課之后,[點撥:反對楊蔭榆的女師大學生被趕出學校后,在西城宗帽胡同租賃房屋作為臨時校舍,于1925年9月21日開學。當時魯迅和一些進步教師曾去義務授課,表示支持。]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于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學�;謴团f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見�?傊�,在我的記憶上,那一次就是永別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政府請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竟至于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喋血:血流滿地。喋,血流出來的樣子 ]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點撥:靠單句的段落來表達強烈的感情,一句作一段,加上其獨特的內涵,有力扛千鈞之勢。]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點撥:“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壓,“流言”指走狗文人的無恥讕言。這兩個詞回答了下句“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烈士被殺,無限悲痛。無話可說不是真正的無話可說,而是憤怒。反動派殺害人民的兇殘,文人污蔑和惑眾的下劣,令人說不出話來。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覺得悲哀”。魯迅每次觸及走狗文人時,都表現出極大的鄙視和憤慨,曾用筆墨形象地描繪過走狗的劣性:“每一個破衣服人走過,叭兒狗就叫起來,其實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喚。叭兒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嚴厲�!睆谋疚闹�,也能找出例子:“慘象……流言,尤使我……”同樣用了個“尤”字,兩次使用,絕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對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尋常的恨。朗讀時,“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讀出,讀得鏗鏘有力,只有這樣才能傳達出作者的無比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寫的必要,因“恨”而無話可說,“悲”和“恨”兩股情感在文章一開始就升騰交織。]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點撥:“沉默”,就是“默無聲息”。這里說的是兩種沉默:一種是“出離憤怒”、陷于極度悲痛的“沉默”,“于無聲處聽驚雷”,預示著革命暴風雨即將來臨之前的“沉默”;一種是逆來順受,真正“默無聲息”,不敢反抗,走向滅亡的“沉默”。第一個“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嘆的成分較強;第二個“沉默啊”感情較為激越,憤怒的情緒較突出。兩種沉默,兩種前途,兩種結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統治,被滅亡。作者懷著最大的憤怒,發出最有力的號召,啟示人們:事情已經到了盡頭,對中外反動派說什么也沒有用,必須起來和兇殘的敵人作殊死的斗爭。這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意圖所在。]
這里充分體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和現實主義的懷抱與民族之愛。作者有著中國歷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可貴品質,尤其是杜甫以來的關懷政治現實與民族前途的人們身上所具有的。作者為何對“三·一八”慘案如此地表示出自己極大的憤慨呢?這不外于戮殺烈士或青年使他感到極點的悲憤�!皯K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彼麑⒆h論提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足以見出他的制高的峻拔與渾厚,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強烈的期待。而這些都厚寄于傳承文明與進步知識的人們身上。他對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道義感的苛求程度是如此的強烈!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對作者為什么尤其痛斥無恥文人的陰險論調就不難理解了。
五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
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羅網:捕鳥的羅和捕魚的網,這里指反動派迫害愛國青年的惡劣手段 ]。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點撥:“彈從背入”,可見并不是“叢擊軍警”與軍警面對面地搏斗,證明她完全是無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執政府衛隊的卑鄙。]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點撥:手槍是軍官使用的,證明這次屠殺是有人指揮的,事前籌劃好的,決不是軍警各自的“正當防御”。]立仆;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點撥:這些鐵的事實,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的謠言“通電”�!巴姟痹熘{說這次慘案是李大釗等人“率領暴徒數百人,闖襲國務院,潑灌火油,拋擲炸彈,手槍木棍,叢擊軍警。各軍警正當防御,致互有死傷”。在北京大學公祭大會上,作為代理校長的蔣夢麟沉痛發言:“我任校長,使人家子弟,社會國家之人材,同學之朋友,如此犧牲,而又無法避免與挽救,此心誠不知如何悲痛�!笔Y氏言至此,潸然涕下。全場學生相向而泣,門外皆聞哭聲。]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點拔:一再寫“她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強調劉的善良,反襯出反動派的兇殘和反動文人的下劣。]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只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張靜淑:湖南長沙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育系學生。受傷后經醫治,幸得不死)還在醫院里呻吟。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轉輾:現在通作“輾轉”,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身體翻來覆去;二是指經過許多人的手或住過許多地方。這里指劉和珍等三位愛國學生臨難時互相救助所作的努力)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攢:cuán]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置疑:有人認為“偉大”是正語,當指劉和珍等人的從容、勇毅;有人認為是反語,應該是指軍閥政府的殘暴和血腥;有人認為是“正反語”,既指劉和珍等,又指反動政府,還有人莫衷一是;干脆下個結論:說不清。其中,較典型的看法是第一種。例如許振興在《試析〈記念劉和珍君〉中兩個疑點》中認為:“‘驚心動魄的偉大’是贊頌劉和珍等的勇毅行為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驚心動魄’指她們的行為、精神震撼人心,用以修飾‘偉大’的程度;‘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這個介賓短語作‘轉輾’的補語,補充、突出了劉和珍等的勇毅和無畏,又揭露了反動派鎮壓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時還給予帝國主義順手一擊。你的老師是怎么認為的,你自己又是怎么看的呢?討論分析一下,哪種理解更接近作者的原意,哪種理解能更好地表達思想。 ]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八國聯軍:習慣上指1900年鎮壓我國義和團的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國家組成的侵略軍隊。這里是指日本、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的聯合軍隊。 ]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點撥:這句話用了反語、借代的修辭方法�!皞タ儭笔侵笢缃^人性的劣跡;“武功”是指兇殘野蠻的暴行�!皫卓|血痕”借代段政府充當帝國主義走狗對愛國學生的血腥屠殺,“抹殺”則指制造這次慘案的段政府的下劣兇殘比“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和“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有過之而無不及。表達了作者對執政府的憤怒、憎恨和嘲諷。]
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第二層:(3~5部分)寫魯迅先生回憶過去,引出紀念的內容。第三部分寫作者回憶與劉和珍的交往。本部分多次寫到劉和珍君的笑容,這與敵人的殘酷相對比,更顯出敵人的下劣兇殘,也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劉和珍君的悼念之情。第四部分交代遇害事實,在這一部分的行文中飽含著作者的憤怒與哀切,敵人的下劣兇殘又一次激起魯迅先生的憤怒。第五部分主要寫遇害經過,極度悲憤的魯迅先生將熱血青年被殺的事實展現在我們面前,文章以沉痛的筆調不僅刻畫出了青年的英勇,而且把反動派的本質揭示得淋漓盡致,盡顯魯迅先生情感的悲憤。 ]
六
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點撥:“默無聲息”便是對“太平”一詞最好的注釋,也就是指反動派高壓政策所造成的“萬馬齊喑”的現狀�?磥�,“三·一八”就像幾顆石子投進大海,未能掀起波瀾,社會依舊一潭死水�!疤健币辉~蘊涵作者多少憤怒與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點撥:對世界的態度極端地冷漠,他們冷眼觀看人生,甚至將烈士的鮮血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對這種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有惡意的閑人:指陳西瀅之流 ]作“流言”的種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愿。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點撥:這里作者將人類前行的歷史比作煤的形成�!按罅康哪静摹�比喻代價巨大的流血斗爭�!捌渲小敝噶餮窢�。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塊”�?梢�,木材變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很大吸收。那么,人類前進也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和犧牲,“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這就表明,請愿是不在這種需要付出代價和犧牲之列的。這就是說,在魯迅看來,向反動派請愿難以換來人類歷史的前進,請愿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斗爭方式。因此沒有必要為請愿而付出代價和犧牲。很顯然,魯迅是不主張采用向反動派請愿這種斗爭形式的,在作者看來,應當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價去換取更大的勝利,不要作無謂的犧牲。]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陶潛[陶潛:公元365~427年,陶淵明,東晉末年著名詩人 ]說過,“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是陶潛所作《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親族們有的余哀未盡,別的人也已經唱過挽歌。人死了還有什么可說呢,不過是寄托軀體在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罷了。魯迅引用這幾句話,有青山埋骨之意,寄托了希望死者與青山同在的深摯感情 ]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點撥:說烈士的死能夠得到“親族……”的懷念,“這就夠了”。徒手請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會產生影響,盡管不一定很大,這血也不會白流。]
七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點撥:這里的“中國人”不僅指反動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國人。他們心靈深處更多的是愚昧、落后、冷漠、軟弱、麻木等“劣根性”。]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于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殞身不恤:犧牲生命也不顧惜。殞,yǔn,死亡。恤,顧慮 ]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詭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點撥:一般的民眾,會從中國女子的英勇斗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中,多少看到一些改變黑暗現實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將因受到激勵而更加奮勇前進。這是從烈士死難對于將來影響的角度高度評價意義的,具有激勵革命者奮然前行的巨大作用。這一段文字寥寥,卻充滿著感奮之情。]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點撥:與開頭一部分中“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相呼應。]
�。鄣谌龑樱海ǎ丁凡糠郑⿲戶斞赶壬鷮Α叭ひ话恕睉K案的總結。第六部分主要寫魯迅先生對“三·一八”慘案的經驗總結,作者以沉痛的筆調表達了對烈士的哀悼,又以形象的比喻告誡青年要選擇正確的斗爭方式。第七部分寫魯迅先生闡釋有關死難的意義,對烈士們進行了高度評價和熱情謳歌,探求出死難對于將來的意義。筆墨至此,作者也已悲憤到極點。這是一種“欲吐還吞,欲吞不得,吞而復吐”的具體的痛苦的情狀與深情敘說。行文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倍酉聛淼膮s是“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痹谟跓o話可說處,作者說“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薄拔覀冞€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钡竺嬗殖霈F了“我還有什么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倍酉聛淼挠质恰暗�,我還有要說的話”,而卻以“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作結�?梢岳斫鉃檫@是作者從“重復”性語句出發,用還原那荒誕而重復的歷史來“還丑惡以丑惡,還荒謬以荒謬,讓所有的真相裸呈”。梁衛星:《重復與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