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聞兩篇》語言特色分析
《別了,“不列顛尼亞”》
⑴ 準確、得體的詞語:
①�。磿r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句中加粗的詞語準確生動描寫出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港督府時黯然神傷的樣子,以及他對大英帝國失去香港的失落感。側面描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時的自豪。
② ……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消失”是“逐漸減少以至沒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寫出了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駛離香港駛入大海時的情形,并暗示著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在這塊土地上。
⑵ 畫龍點晴的評論:
① 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
這是作者在記敘末任港督離開港督府時降旗之后發表的評論,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時的無比興奮。
② 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這短短的十三個字,包含著無窮的意蘊:當年從海上耀武揚威地來,今天黯然地從海上離去。為了等到這一天,中國人作出了多少努力��!大英帝國離開香港,是中華民族的勝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⑴ 準確的詞語:
① 這里也許是世間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最可怕”三個字準確地給奧斯維辛集中營定了性,是全世界最令人恐懼的地方──殺人工廠。一開始的創設定下了令人窒息的氣氛。
② 一些幸存者撰寫的回憶錄中談到的情況,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像的。
“心智健全”從反面說明了德國法西斯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犯下的令人發指的罪行是喪心病狂的,違背了人類最基本的原則──尊重生命。
③ 每一個參觀者都感到有一個地方對他說來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
“每一個”表明沒任何例外,也就是說奧斯維辛讓所有的參觀者感到恐懼,從側面寫出了集中營的陰森,法西斯的罪行。
④ 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懇求”是“懇切地請求”的意思,與“夠了”共同表明參觀者已經受不了集中營中各種滅絕人性的“設施”,急需離開的心情。
⑵ 意味深長的細節描寫:
① 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作者將這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組合成一幅令人難忘的畫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殘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會徹底被摧垮的,正義必戰勝邪惡,連這種地方都會盛開勝利之花,正義之花,地球上還有什么邪惡能不被打倒呢?
②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原來,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這些細節描寫,從側面寫出了法西斯對集中營中女囚摧殘已到了令人無法想像的地步,一位成年男子竟驚懼得叫不出來。
③ 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
這是一個令人震撼的細節描寫,在集中營長廊那數以千計的已遇難的囚徒們的照片中,竟有這樣一張充滿青春與夢想的照片,而這美好的生命已化成灰燼,這不正是對法西斯的控訴嗎?
更多本課作品請查看短新聞兩篇資料目錄
寫作借鑒
1、學習《別了,“不列顛尼亞”》中將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有機融合的寫法。背景材料的引入可以使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
2、學習《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中的“感情新聞寫作法”。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
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
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
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
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有強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