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譯文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
河內地方遭了饑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
河東遭了饑荒,也這樣辦。
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
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
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
惠王說:“不可以。
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
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
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
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么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遺憾。
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
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
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
那么,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
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相關鏈接 :
五人墓碑記(譯文)石鐘山記(譯文)《六國論》譯文促織 /譯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