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
語文
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第Ⅰ卷第1頁至第6頁, 第Ⅱ卷第7頁至第8頁。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考生注意事項:
1.答卷前,務必在試題卷、答題卡規定的地方填寫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并認真核對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中姓名、座位號與本人姓名、座位號是否一致。務必在答題卡背面規定的地方填寫姓名和座位號后兩位。
2.答選擇題(第Ⅰ卷1~6題,和第Ⅱ卷15~17題時,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涂其他答案標號。
3.答是非題(第Ⅰ卷7~14題,第Ⅱ卷18~21題時,必修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要求字體工整、筆跡清晰。作圖題可先用鉛筆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繪出,確認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描清楚。必須在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域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
4.考試結束,務必將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閱讀題 共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基礎:一是小農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二是國家一體,即由國及國的宗法社會政治結構。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必然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體系。因為家族宗法血緣關系本質上是一種人倫關系,這種關系的擴展就形成了社會倫理關系。家族本位的特點,一方面使得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課題,家族倫理成為個體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在家國一體社會政治結構中,整個社會的組織系統是家族—村落—國家,文化精神的生長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倫理在社會生活秩序的建構和調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傳統社會中,人們的社會生活是嚴格按照倫理的秩序進行的,服式舉止,灑掃應對,人際交往,都限制在“禮”的范圍內,否則便是對“倫理”的僭越。這種倫理秩序的擴充,便上升為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基礎——家長制。家長制的實質就是用家族倫理的機制來進行政治統治,是一種倫理政治。
與此相適應,倫理道德學說在各種文化形態中便處于中心地位。中國哲學是倫理型的,哲學體系的核心是倫理道德學說,宇宙的本體是倫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實體,哲學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因此人們才說,西方哲學家具有哲人的風度,中國哲學家則具有賢人的風度。中國的文學藝術也是以善為價值取向的�!拔囊暂d道”,美善合一,是中國文化審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學技術中,倫理道德也是首要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科技的價值觀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為第一目標,然后才考慮“利用、厚生”的問題。因此,中國文化價值系統的特點是強調真、善、美統一,而以善為核心。中國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為萬物之靈”。而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有道德,因而中國文化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道”,以及遵循這種“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從本體論的高度說明“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理�!白鸬蕾F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強調人獸之分,以德性作為人獸區分的根本,突顯人格尊嚴�?鬃诱f:“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币蚨袊硕家猿傻陆I、厚德載物為理想。早在孔子前,魯國大夫叔孫豹就提出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礎上,一種以道德為首要取向的具有堅定節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漸形成了�!熬又\道不謀食”,“君子優道不優貧”,為追求仁道,雖簞飯陋巷,不改其樂,這是一種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選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有刪改)
1.與“家族”有關的內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家族是宗法社會政治結構中社會組織系統形成的基礎。
B.家族是中國傳統社會中文化精神的生長道路上的起點。
C.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構成了傳統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
D.家族倫理成為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礎。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從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基礎入手,論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緣關系的倫理關系對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秩序的建構和調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傳統科技為例,論證倫理道德學說在各種文化形態中處于中心地位,最后強調中國文化價值體系是以善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強調人與獸之分在于有無德性,再論述中國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礎上指出成德建業、厚德載物是中國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闡述倫理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結構中的重要性,再論述各種文化形態中倫理道德學說所處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語論述人格尊嚴問題。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價值系統,是在小農自然經濟生產方式和國家一體社會政治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
B.西方哲學具有哲人的風度,是因為西方哲學體系是形而上學的,其哲學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
C.中國的文學藝術與中國的傳統科技一樣,也是以善為價值取向的,然后才考慮“利用、厚生”的問題。
D.按照中國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為萬物之靈”的認識,人必須有道德,因而中國人一貫堅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二、(3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松江府通判許君傳
清 劉大櫆
許君諱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犖有大志,年莆六齡,值母病篤,即知長跪祖廟之前,禱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長,從塾師受學,聰穎出其輩類,與書無所不讀。然其尊府以直諒為族人所怨怒,興起獄訟,十余年而不可伸,逐發憤以卒。君抱病于中,復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壯志已消亡其過半矣。不獲已,乃入貲補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濱海,舊設巡海之筋骨,其名曰烏船。向者,通判監修,上下多侵漁。其船遇風輒壞。君獨親自驗試,而其弊始除。先是,遠人負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貨,而負其價不還。君至懲期成狡黠者數人,而負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細狹,易至填淤。填淤則舟楫不通,而民田亦無以灌溉。故冬日嵴涸,周挑浚之工,其費皆出自民間,積至巨萬。有司精為興筑,而浮消其費大半。君獨以私一已之稇載①有限,而取萬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親量度深廣,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為數十年來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紀其事。濱海失業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貨浮于口糧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窮民非有大奸宄 ,徒以無知嗜利而自致于紀之誅。必加詳報,則已雖然有獲賊之譽,而死者不可復生。因潛請于布政辰公,懇其寬貰。辰公察君愛民出中心之誠,深為激賞。將議遷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時,懷奇負異,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與君相知者,咸度君當為朝廷顯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為。及其筮仕,秩避閑散,徙奔趨抑郁于群眾之中。既為方伯所知,庶幾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豈其信有命邪?雖然,以君之施設與夫世之顯而力足有為者較焉,豈期有歉于彼邪?嗚呼,可悲也已!
(選自《續修四庫全書·海峰文集》有刪節)
[注]①稇(kun)載:滿載,這里指牟利多。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值母病篤 篤:嚴重。
B.向者,通判監修 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D.咸度君當為朝廷顯用 度:打算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