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 《道德经》在线阅读 | 朱自清散文集 |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
語 文
本試卷分為第I卷(閱讀題)和第II卷(表達題)兩部分,第I卷第1頁至6頁,第II卷第7頁至8頁.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考生注意事項:
1.答題前,務必在試題卷、答題卡規定的地方填寫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并認真核對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中的姓名、座位號與本人姓名、座位號是否一致。務必在答題卡背面規定的地方填寫姓名和座位號后兩位。
2.答選擇題(第I卷1 ~ 6題,第II卷15 ~ 17題)時,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所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3.答非選擇題(第I卷7 ~ 14題,第II卷18 ~ 21題)必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要求字體工整、筆跡清晰。作圖題可先用鉛筆在答題卡的規定的位置繪出,確認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描清楚。必須在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域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
4.考試結束后,務必將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第I卷(閱讀題,共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題。
①當今的藝術仿佛在興致勃勃地享受一場技術的盛宴。戲曲舞臺上眼花繚亂的燈光照射,3D電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動的座椅,魔術師利用各種光學儀器制造觀眾的視覺誤差,攝影師借助計算機將一張平庸的面容修飾得貌若天仙……總之,從聲光電的全面介入到各種聞所未聞的機械設備,技術的發展速度令人吃驚。然而,有多少人思考過這個問題:技術到底賦予了藝術什么?關于世界,關于歷史,關于神秘莫測的人心——技術增添了哪些發現?在許多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藝演出中,我們不難看到技術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術是藝術生產的組成部分,藝術的創作與傳播從來沒有離開技術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術也從未扮演過藝術的主人�!�史記》、《竇娥冤》、《紅樓夢》……這些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的思想光芒與藝術魅力,而不是因為書寫于竹簡,上演于舞臺,或者印刷在書本里。然而,在現代社會,技術的日新月異造就了人們對技術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許多人沒有察覺藝術生產正在出現一個顛倒:許多時候,技術植入藝術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工業社會的技術消費,而不是藝術演變的內在沖動。換言之,這時的技術無形中晉升為領跑者,藝術更像是技術發明力圖開拓的市場。
③中國藝術的“簡約”傳統隱含了對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認為,繁雜的技術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擾人們對于“道”的持續注視。他們眾口一詞地告誡“文勝質”可能導致的危險,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懷。當然,這并非號召藝術拒絕技術,而是敦促文化生產審慎地考慮技術的意義: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題,繁雜的技術只能淪為虛有其表的形式。
④這種虛有其表的形式在當下并不少見,見怪陸離的外觀往往掩蓋了內容的蒼白。譬如眾多文藝晚會和其他娛樂節目。大額紫荊慷慨贊助,大牌演員頻頻現身,大眾傳媒提供各種空間……形形色色的文藝晚會如此密集,以至于人們不得不懷疑:這個社會真的需要那么多奢華呈現嗎?除了玩會還是晚會,如此貧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預示了主題的貧乏——這種貧乏多半與技術制造的華麗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的技術業已游離了藝術的初衷,眾多的娛樂節目——而不是藝術——充當了技術的受惠者。
⑤技術是一個中性的東西,是一種工具,關鍵在于怎么使用。對于技術的盲目崇拜無異于對于工具的盲目崇拜,這種崇拜的實質,是重技而輕道,重物而輕人。如果任由其泛濫,容易遮蔽掉技術背后真正關鍵的東西——使用技術的人的作用與良知。前一段諸多社會事件引起輿論大嘩的時候,并沒有多少人將這些社會事件與技術聯系起來。從瘦肉精飼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膠囊的制作到利用電話、互聯網精心設計的錢財欺詐,輿論同聲譴責的是無量企業、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騙子以及失職的監管機構,而技術研發者的責任似乎被輕輕放過,人們沒有看到參與這些社會事件的技術人員出面道歉,這個環節成為盲點因而遭到遺忘——文化領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繁榮,需要讓技術與道德的關系重回人們的視野之中,如此我們方可避免陷入技術盲目崇拜的陷阱與誤區。
(選自《新華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刪改)
1. 下列關于“技術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 從現象看,技術崇拜就是大型文藝晚會中聲光電的全面介入和各種聞所未聞的機械設備等諸多技術手段的過度應用。
B.從原因看,技術崇拜過分強調日新月異的現代技術對藝術創作和傳播的作用,許多時候源于藝術生產中的技術消費。
C.從結果看,技術崇拜所形成的華麗風格,彌補了娛樂節目藝術主題的不足,從而讓娛樂節目成為技術使用的受惠者。
D.從實質看,技術崇拜無異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輕道,重物而輕人,忽視了藝術演變的內在沖動在藝術生產中的作用。
2. 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段針對當前許多文化工程、文藝演出中技術應用貪大求奢的現象,對技術的作用進行了反思和追問,明確指出藝術領域中技術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話題。
B.②段先明確藝術和技術的關系,借著分析文學作品成文經典的原因,指出在現代社會藝術和技術本末倒置;③段聯系中國藝術傳統,進一步闡述藝術和技術的關系。
C.④段與②③兩段形成遞進關系,先指出光怪陸離的外觀往往掩蓋了內容的蒼白,接著通過一些娛樂現象表明由技術主打的娛樂節目主題貧乏,技術游離了藝術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術的工具性,然后聯系社會現象,揭示技術使用人員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從而得出重新審視技術和道德關系的結論,與①段相照應。
3. 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藝術生產從來離不開技術的支持,若果藝術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題,那么炫目的技術就只能是虛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對“文勝質”,認為繁雜的技術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勢必干擾人們對于“道”的持續關注。
C.技術是藝術生產的組成部分,藝術是技術發明力圖開拓的市場,因而從事文化生產應該審慎地考慮技術使用的意義。
D.如果讓技術和道德的關系重回人們的視野,就能避免陷入技術盲目崇拜的誤區,就能實現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
二、(3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先生姓朱,諱筠,字竹君,順天大興人。九歲入都,十三歲通《五經》,有文名。先生少英異,至性過人,與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為鉅公契賞。及丁父憂,服闕,不肯出仕,欲為名山大川之游。會文正公入覲,上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謂弟曰:“汝敗我雅興矣�!�
先生以為經學本于文字訓詁,刊布許氏《說文》于安徽以教士。復奏請采錄《永樂大典》逸書,上覽奏,異之,乃命開四庫全書館,御制詩以紀其事。又以《十三經》文字傳寫訛舛。奏請仿漢熙平、唐開成故事,擇儒臣校正,立石太學,奉諭緩辦,因著《十三經文字同異》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閩之士聞緒言余論,始知講求根柢之學,四海好學能文者,俱慕從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觀察念孫諸人,深于經術訓詁之學,未遇時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時,蓋自先生發之。
先生剛腸疾惡。俗流不敢至其門,寒酸有一善,譽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載酒問字者,車轍斷衢路;所至之處,從游百數十人。既資深望重,則大言翰林以讀書立品為職,不能趨謁勢要。其督學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紱等,祠其主于鄉賢,以助樸學之士。在福建,與弟珪相代,一時傳為盛事,而閩士攀轅走送者,數百里不絕。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內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賞契者,故世稱據經好古之士為“朱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