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對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面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敘。
7、《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語言怎樣體現出了新聞語言的特點?
本文的語言準確鮮明。首先,文字具體確鑿,表達準確。如,“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整天的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薄罢斓募稹备攀隽藨鸲返钠D巨,表現了我軍的英勇無畏;“殲滅及擊潰”表現敵軍失敗之慘重,“殲滅”指“全部被消滅”,“擊潰”指“敵軍已完全喪失戰斗力”;“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勢已成定局;“控制江陰要塞”,指關鍵的軍事設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語言具體詳明,事實確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再如,“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边@句話中的“突破”表現了戰斗所取得的進展,“渡至”則表現的是從水路進軍,來到了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強調了時間之短、進軍之神速。另外本文的語言極具感情色彩。如,“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币痪涑錆M了對敵軍的嘲諷。湯恩伯本來是來“督戰”的,結果不但無戰可“督”,且全軍覆滅,狼狽不堪。敵軍的“不料”正顯我軍的神勇。另外“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边@句話中,“至發電時止”時間概念更準確,且有“戰勢發展迅速,我軍勝利進軍”的豪邁之情蘊含其中�!坝嗖俊边@一軍事術語,還指未渡江的部隊,這個詞用在報道戰況的消息中,既確切,又得體。
8、《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議論有什么特色?
為了揭示事物的本質,消息報道中可以插入簡短的議論。本文議論了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