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兩首》寫作特點
不同的詩人面對大自然,總是有不同的感受。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就捕捉到了兩種很平常的昆蟲叫聲,發出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感嘆。俄國田園詩人葉賽寧則給我們描繪了寧靜、美好的夜。
一、《蟈蟈與蛐蛐》
1、本文的構思非常巧妙:
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涵,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
2、本詩注重氛圍的營造,動靜相襯,意境優美,情味濃郁:
這首詩的意境既精微優美又廣大深邃,是詩人生命情感對大自然的敏銳的心靈感應,使人們深深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之情。
3、本文語言平易,通俗易懂。
(審美特點:方寸之間的大氣美
《蟈蟈與蛐蛐》短小精致,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冬兩季的具體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兩種昆蟲的吟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演出。但是這種描寫表現出了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美境,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著墨不多卻以少勝多,富有內涵,“方寸之間天地闊”,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角度獨到,匠心獨運,大氣至極。)
二、《夜》
本文的第一節描寫夜的靜謐:隨著夜的降臨,自然萬物都歸于沉寂:平靜的河水仿佛悄悄進入夢鄉,松林不再喧響,夜鶯停止歌唱,秧雞也不再喧嚷。雖不言靜而靜自現。這里既有聽覺,又有視覺,也有與白日的聯想和對比。
第二節接著寫在夜的寂靜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輕輕地歌唱,這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然后由聽覺轉入視覺,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寫夜的美麗:明月的銀輝靜靜地灑落大地,周圍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節進一步描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增熠生輝。
第四節又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