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1.背誦、翻譯全文,2.掌握相關文言詞,3.了解“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1.當堂成誦,2.了解“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并能結合所查資料談出自己的體會。
教學方法:1.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和朗讀的基礎上大致上疏通文意,2.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3.指導學生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但難點問題學生解決不了的,教師要講明白講徹。
學法指導:1.引導學生克服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利用手頭資料開展探究性學習,自力更生的疏通文意,2.具體指導學生對重點語段的誦讀。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悟: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都特別喜歡看《還珠格格》,還記得小燕子犯錯誤被罰抄一百遍的《禮運。大同篇》嗎?還記得“魚家瓢蟲”的笑話吧,大概很多同學會對這篇文章感到好奇吧?請讓我們一起學習其中的一段節選《大道之行也》,這是一篇名文,過去的讀書人差不多都能背誦,今天的我們也應不甘示弱,所以我們今天的首要任務是背誦。
2.板書課題:大道之行也
3.多媒體出示教學目標,并要求學生齊讀并記住目標
4.作品及背景簡介
①本文選自《禮記·禮運》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②當時的社會貧富分化嚴重,戰亂不斷,人民生活極端困苦,人們對社會黑暗極端不滿,幻想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
5.讀書:
第一遍,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重點字詞的讀音。第二遍,老師大聲領讀,學生跟讀,重點掌握節奏。第三遍,學生自讀,老師巡回,在語音、語氣和節奏方面給學生以點撥和指導。例如,首句的“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有統領作用的字后應有停頓,末句是全文結論,要讀的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6.檢查預習(出示大屏幕)—我會讀(為加橫線字注音)選賢與能 鰥寡 男有分 貨惡其棄于地也
7.指導翻譯課文:
a.學生自由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不懂的畫出來,四人小組討論。
b.全班交流,找同學逐句翻譯,教師對不準確的地方加以訂正。
c.多媒體出重點語句,檢查對譯效果。
男有分,女有歸。(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
選賢與能(把有先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
二.研讀與探究
1.教師導學:講解“大道”與“大同”兩個概念,并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探究課文。明確:大道:古代指政治上是最高理想。 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梢姶蟮乐幸彩顷U述古人對理想社會的一種設想,一種向往,那么他們所設想的社會到底有那些特點呢?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2.合作探究:(自讀課文,品味語言,四人小組討論大屏幕上出示的問題)
⑴大同世界的中心是什么?
⑵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
⑶怎樣理解“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明確:1.中心是天下為公
2.三個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3.“大同”社會表現了古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向往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模式。但在小生產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卻激勵了許許多多的人
三、體驗與反思(在探究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并思考)
1.“大同”社會和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教師引導: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應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由于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也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對于桃花源的整體印象是什么?那里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等”來印證本文“是故謀必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钡木置�。用分組討論的形式,使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不要求統一答案。
2.結合課外所查資料談一談人類為創設一個理想社會曾做過那些努力?你有何體會?
教師引導:應使學生了解創設理想的社會一直是進步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目標。從老子的小國寡民到禮運大同一直到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都曾有過不懈的追求。國外也有烏托邦、空想社會主義、巴黎公社等實踐,這是人類對理想、幸福的追求。我們也應努力使社會變的更加美好。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談出自己的體會。
四.飽含感情的再讀課文,爭取當堂成誦。
學生充分理解之后,會認識到這是我國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的財富,激發起民族自豪感,能夠自覺的背誦。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2.全文書面翻譯一遍,特別注意重點字詞。3.小練筆: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200字以上)
六、課后反思:
1.經過實踐發現其實經過一年的訓練,學生已經培養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語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教師不必把疏通文言文文意、翻譯字句想的太難,可以放手讓學生探究性學習,借助注釋自主對譯,提倡合作式學習。但對于重點、難點,教師也應講解透徹,并幫助學生養成積累重點字詞的習慣。
2.教授文言文重點一定要放在誦讀上面,本文一共107字,讀一遍約需一分鐘,本課共讀了八遍,還不夠,應至少讀10遍,應該讓誦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使課堂上時時有誦讀聲,并基本達到當堂成誦,在誦讀中培養語感,而且對誦讀也應作具體指導,讓學生會讀、愛讀。
3.教授本課讓學生查找資料,聯系實踐感受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養了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貫徹了德育滲透原則,效果比較好。但讓初二學生寫“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題目有點大,大多學生要么空泛無物,要么原文翻譯課文,沒有自己的見解,應具體指導。
4.本課用《還珠格格》導入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但也應控制好度,以免節外生枝,有些學生可能過于沉浸于劇情之中,上課走神,就起不到預想目的了。
誦讀指導。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每組后當作一頓,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層:“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爸\閉而不興”中“閉”屬下讀�!岸婚]”一語后停頓可稍長。末句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生字注音:選賢與能(jǔ) 講信修睦(mù)矜寡孤獨(guān)貨惡(wù)男有分(fèn)
多音字: 分:積分(fēn) 分外(fèn) 與:與能(jǔ) 參與(yù)
多義字:道:理想(大道)路(道路以行)親:親人(親戚畔之)“以……為親”(親其親)
課文解釋:大道之行也: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天下為公:天下,政權;公,社會全體成員,全社會。
選賢與能:通“舉”�! 〔华氂H其親:“以……為親”,意動用法。
老有所終:老年人能終其天年�! 延兴茫褐心耆四転樯鐣Я�。
幼有所長: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中心思想:本文主旨是闡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有了這番言論。
段落大意: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語。
男有分:職業,職守�!∨袣w:歸宿,女子出嫁。外戶:從外面把門扇合上。大同:指理想社會。
翻譯: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蟮缹崿F的時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選拔出來,社會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所以人們都不只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不只以自己的兒子為兒子。
3、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矜、寡、孤、獨、殘疾者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
4、男有分,女有歸�!∧械亩加新殑�,女子都能有歸宿。
5、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7、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發生
8、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所以(人們)只是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用門閂插門,這就是所說的理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