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課文簡析
華語網初中語文欄目組 編輯整理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的這首《歸園田居(其三)》,以極大的熱情歌詠了農業勞動,抒寫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這首詩從字面上理解是較容易的,它主要表達的中心內容為──歸隱躬耕。
詩的開頭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作者坦率地承認自己的耕作技術并不高明,然而“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勞動勁頭是令人欽佩的,也讓人在頭腦中聯想出一幅幅畫面……陶淵明不以勞動為恥,寧愿勞動,也不肯出賣靈魂換取榮華富貴,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暗廓M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泵鑼懗鲎髡叩挠鋹傂那�,同時用“愿無違”表達出他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決心以及歸隱后悠然自得的生活。這首詩寫的是平凡的勞動生活,然而詩人的藝術匠心正表現在他能夠從平凡的生活中發掘詩意,并用質樸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來,從而體現了其獨特的風格。
使至塞上
作者單車出使,到前線視察和慰問邊防將士,路過居延城。首二句交代了出使目的和經過的地方�!坝麊栠叀�,要到邊疆去察看情況,這是出使的目的�!皢诬嚒敝甘拐咻p裝簡行,隨從不多,儀節規格不高�!皩賴�,東漢時郡一級的行政區域。西漢曾設置屬國都尉以管理某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名詞。雖然起筆平淡,但失意的情緒已初露端倪,這種情緒可以從“單車”兩字中見出。而下句寫“車過居延”,既是交代地點,又是為下面具體寫景作鋪墊。
三四兩句描繪了塞外的景色,意蘊豐富。它緊承第一句,說自己深入邊塞地區,有如隨風飄去的蓬草,蹤跡不定;又好像歸去的大雁進入北方的天空(胡天)。句中“征蓬”和“歸雁”的比喻很確切,寫出了詩人單車獨騎深入塞地的形象,也傳達出作者此時此地的心情。
五六句勾勒出一幅極其雄渾、闊大、壯美的大漠黃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一個字“大”字形容;邊塞荒涼,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著一個“直”字卻又突出了它的勁拔與堅毅之美。一個“長”字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覺。長河落日本來很平常,這里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