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問題探究
1、說說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提示:
課文的寫作順序是: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小石潭的特點:幽靜。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2、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提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提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嶼、峪、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4、小石潭景美境幽,為什么在作者看來卻是“凄神寒骨”,“不可久居”呢?
這得從本文的寫作背景說起。柳宗元是個主張革新政治的人,他因此長期過著貶謫的生活�!缎∈队洝肥撬毁H為永州司馬之后寫的。一個期望革新而有所為的人,卻長期遭受貶謫,其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作者訪游的盡管是景色優美的“小石潭”,并且開始也是“心樂之”,但是一時之樂畢竟抵擋不了因遭貶失意所帶來的抑郁愁悶之情。于是,在作者筆下的“小石潭”原本美麗的景致,便自然地“凄清”“幽邃”起來了,以致發出“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感慨。
本文中比喻的精巧足可見作者的匠心獨運。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兩者取喻實際為人們所熟悉,用詞也樸素,然而又何等精當,何等生動自然!那銀蛇般游走著的溪水,似乎把靜止的“斗折”的岸勢也帶動起來,隨著“游者”的眺望,活生生地向遠方延伸,“不可知其源”。而那蛇行的溪流有的地方水光閃閃,是“明”,有的地方為石岸所蔽,看不見,是“暗”,這種精巧的描摹更是在清新的畫面上增添了令人神往的色彩。此外,用“犬牙差互”摹狀岸勢的參差不齊,用“如鳴佩環”摹擬清脆悅耳的水聲,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據作者的具體感受來取喻。正由于作者運用這些精當貼切的比喻,極盡描繪形容之能事,寫出來的文章才會自然清新,美不勝收。
6、文中對“魚”的描繪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