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不僅在于探究火星生命的存在和演化過程等問題,更可以借此了解地球的演化歷史和預測地球的未來變化趨勢,同時也為人類開辟新的生存空間尋找潛在的目標。
華語網說明:因網頁文檔無法完美展現doc試卷內容及格式,包括圖表、加點字、下劃線等,僅供大家預覽,
如果你需要doc格式文檔及答案,請點此下載
11. 細讀下面句子,體會加點詞蘊含的表達效果。
郭老一怔,摘下眼鏡,捏了捏鼻梁,哀嘆一聲:“來晚啦。”說著一行濁淚滾了出來。
12. 小說第⑫段中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描寫?請簡要分析其作用。
13. 小說從“我”的視角來敘述故事有什么效果?請從情節方面簡要分析。
14. 張愛萍將軍這樣評價“兩彈”功勛人物鄧稼先“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以此來評價小說中的“父親”也恰如其分,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問題。
規矩是生命的防線
韓青
①錢穆先生在他的文章《做人的規矩》中曾寫道:“人有人的樣子,也便是有規矩了,這是人生最高的藝術。”事實上就是這樣。一個人要是沒有約束和監督,他的動物性隨時隨地都會迸發出來,進而傷及他人、他物。所以,孟子說:“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其實,這樣說還不夠深刻,應該說:沒有規矩,就難以成人。而所謂規矩,就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原則、底線,如果沒有它的存在,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就會被打亂,原本能實現的理想就會被擱淺,不一而足。
②因此,每個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懂規矩,并且要在它管轄的范圍內做事、做人。這就像火車一樣,必須在自己的軌道上行進,才能擁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和目標,一旦脫離了自己的軌道,結果就不言而喻�,F在流行一種說法——生活要有詩和遠方,而一個不懂規矩的人,在抵達詩和遠方之前就出事了,甚至永遠跟未來美好的一切訣別了。顯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守規矩就是對自己的保護、尊重和升華。
③說實話,好規矩的確能成就人,而將它化作具體行動的人,品格得過硬�!顿Y治通鑒》中記載的西漢大臣張安世就是這樣的人。當年,他曾向朝廷舉薦過一個人,此人前來道謝,他非常生氣,認為“舉賢達能,豈有私謝耶”!從此與此人絕交。他作為功臣,雖食邑萬戶,卻仍穿夫人親自紡織的布衣,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他“不望私謝”之舉了�?梢�,他做自己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超然物外,甚至連一句感謝的話也不要。這就是他的好規矩,而他在落實它的過程中,顯然有過硬的品格貫串始終,否則,再好的規矩也會成為一堆謊話。而如此過硬的品格,往往都源于一顆“優等的心”,畢淑敏說,這樣的心,“不必華麗,但必須堅固”。
④萊蒙特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要知道,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矩,一旦你脫離了或破壞了它,可能就會給他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所謂守規矩,既指自己守規矩,又指自己守別人、別物該有的規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別人,防止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凌駕于他人、他物之上。
⑤由此可見,規矩就是生命的防線,有了它,那些假、惡、丑的東西就會被拒之于心門之外,進而防止我們誤入歧途。
(摘自《思維與智慧》)
15. 文章第①段中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16. 文章第②段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其作用。
17. 請簡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論證思路。
18. 通讀全文,說說怎樣才能“守住規矩”?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摘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
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后歸鄉里,屏居教授。仕郡為功曹,以數諫爭不合去。
(摘自《后漢書•王充列傳》)
19. 下列各項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無從致書以觀 請以軍禮見
B. 俟其欣悅 其一犬坐于前
C. 仕郡為功曹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 好博覽而不守章句 濯清漣而不妖
20.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余幼時即嗜學___
②嘗趨百里外___
③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___
④師事扶風班彪___
21. 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②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22. 宋濂與王充都“家貧無書”,但他們讀書的途徑不同,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
游山西村
陸 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注:此詩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被罷官閑居在家。
23.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