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滿口之乎者也”的說話方式,那“竊書不能算偷”的歪理謬論,那見縫插針地向“我”賣弄“學識”的沉醉神態,都足以顯示出他對自己讀書人“身份”近乎瘋狂般的固守與癡迷。而這一價值觀念的形成對孔乙己來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滲入到孔乙己的心靈深處。但孔乙己卻沒有丁舉人那樣的幸運,讀了一輩子圣賢書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這就決定了他只能掙扎在社會的底層。而長期為應試科舉而埋頭苦讀的生活已使他手無縛雞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識到,他實際上連加入“短衣幫”的本錢與資格都已喪失,成了人人輕視與恥笑的對象。而他越是在現實生活中屢次碰壁,越是受到人們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撐與平衡。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孔乙己那“高人一等”的幻想如同阿Q的“精神勝利法”一樣,越是沉迷于此就越可能喪失對社會與生活的抗爭能力,越容易被拋入社會的最底層,但那“高人一等”的“精神勝利法”又恰恰是阿Q、孔乙己們惟一的心靈避難所。──其實只要稍具理性,孔乙己就不能不對自己那一套價值觀念的虛偽與欺騙性有所認知,對自己凄慘的真實處境有所覺察,但他已習慣于像吸食鴉片一樣躲進那虛假而脆弱的“精神勝利法”中遮蔽外來的風雨。
我們可以看到,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個敵對的異己環境中。不僅社會權貴與統治階層專以弱肉強食、欺壓百姓為能事,即使是同屬被壓迫階級的不同成員之間,也是那么寡情與淡漠。想當年丁舉人原本也是讀書人,但考中了舉人成了統治階級的一員,其身份與地位自然就與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別。讀書人對讀書人下手又是那么毒辣兇狠;我們還可以想像到,施暴者該是何等的理直氣壯冠冕堂皇:因為他們是在懲罰“壞人”。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無意地把孔乙己作為嘲弄與取笑的對象,專以揭開他的心靈傷疤為樂�?滓壹何┮槐蝗擞浧鸬睦碛�,就是他還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個銅錢。──通過作品中一再出現的“哄笑”聲,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作者那發自心靈深處的吶喊:人為什么對自己的同類那么冷漠?為什么彼此之間就不能多一點關愛與同情?為什么像孔乙己這樣一個可憐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已經被剝奪得一無所有,而人們卻不肯給他一點點關心與幫助,卻還要對他加以欺凌和嘲弄?小說所隱含的這一復雜的情感內蘊,需要細細體會并引導學生加以理解和感受。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