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中作者寄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聯系寫作背景,理解《日》、《月》中作者所寄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分析:這兩篇作品寫于抗日戰爭的1942年,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拿起武器,走上戰場,不惜犧牲。作者以飛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熱,以姮娥為使已死的星球再生,象征志士仁人的為祖國轟轟烈烈獻身,實際上贊美飛蛾,贊美姮娥,就是贊美抗日將士,就是贊美那些為了理想而不惜犧牲生命的勇士們。
在《日》中,作者以“飛蛾”“撲向燈火”的壯舉贊揚了飛蛾敢于追求,一往無前,勇于犧牲的精神。進而聯想到夸父逐日的神話,闡述了為著人類生存和理想社會的實現而百折不撓地追求斗爭,乃至犧牲自己的生命是無上光榮的。最后,作者“甘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哪怕“化作一陣煙,一撮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表達了自己為著追求光明愿意犧牲一切的崇高理想。
解答:在《日》中,作者塑造的“飛蛾”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月》中的姮娥也表達了作者相同的理想追求。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作者借這兩篇散文詩表達了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社會,要百折不撓、頑強斗爭甚至獻出生命的崇高的人生追求。這對于青少年學生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將激勵我們為了祖國人民,為了理想而努力奉獻,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