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詩文閱讀(20分)
請認真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12~20題。
(一)古詩閱讀(4分)
12.佳洲中學九(1)班準備以“古詩中的菊花”為題,編輯一本古詩評注集。下面詩歌是其中的兩首,請你幫助他們完成評注。
(甲)詠菊 (乙)重陽后菊花(之一) 宋·楊萬里 宋·范成大 物性從來各一家, 寂寞東籬濕露華, 誰貪寒瘦厭年華? 依前金靨照泥沙�! � 菊花自擇風霜國, 世情兒女無高韻, 不是春光外①菊花。 只看重陽一日花�! � 【注釋】①外:見外�! � |
【評注】 (甲)詩偏于理性,前兩句從“ ① ”入手,用其它花來襯托菊花;(乙)詩精于描繪, “ ② ”一詞寫出了菊花的燦爛美麗。(2分) (甲)詩直抒胸臆,贊美了菊花 ③_ ;(乙)詩借花抒感,表達了作者 ④ 。(2分) |
(二)桃花源記(6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薄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便要還家 (2)處處志之
1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
15.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世以來,中華大地出現了“處處自詡桃花源”的現象,請結合本文分析原因。(2分)
(三)徙木僨表(10分)
商鞅變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金,乃下令。吳起治西河欲諭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門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僨表者,仕之長大夫�!泵裣嘀^曰:“此必不信�!庇幸蝗嗽唬骸霸囃鶅f表,不得賞而已,何傷?”往僨表,來謁吳起,起仕之長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賞罰。予謂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蓋以效起,而起之事不傳�! �
(選自《容齋隨筆》作者 洪邁)
【注釋】僨(fèn)表:放倒標幟�! �
16.給文中畫線部分斷句,停頓處用“/”劃開。(限斷兩處)(2分)
吳起治西河欲諭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門之外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來謁吳起 (2)予謂鞅本魏人
18.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B.有一人徙之,輒予金 送鮑浩然之浙東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擇其善者而從之
19.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試往僨表,不得賞而已,何傷?
20.商鞅徙木和吳起僨表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2分)
四、寫作(48分)
21.閱讀下面消息,寫一則微評論。要求:觀點鮮明,言之成理,不超過150字。(8分)
近日,“媽媽網”上有個叫“甜媽”的網友很火,網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瘋媽”。她女兒寫有關“桃花”的作文,卻不知道桃花長啥樣。于是她在北碚區農村包下一座山,想讓女兒和小伙伴們在體驗中認識自然,描繪自然�! �
(選自 2014年4月24日 《重慶晚報》)
22.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臺灣作家龍應臺說:以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后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以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我們總是在相信與不相信之間掙扎�! �
上述文字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根據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
要求:
(1) 可以寫自己的經歷、感受,可以講述身邊的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
(2) 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600字;
(3) 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
卷面書寫(5分) 根據相關內容書寫評定,要求卷面整潔,書寫規范、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