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無論是對楊志精明、謹慎、蠻橫的性格特征的刻畫,還是對晁蓋等七人足智多謀、隨機應變、團結應戰的群體描寫,都是把他們放在故事情節中,通過他們的語言和行動來展現的。這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個特色,這與重視心理描寫的現代小說有很大不同。
在中國古典小說史上,從最初重故事敘述,輕視人物描寫,到后來人物和故事并重,這是一個重大進步,《水滸》是這方面的代表。
《水滸》里,每一個英雄逼上梁山的過程,都有生動曲折的故事,而這情節又恰恰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不同的情節安排又與不同的性格刻畫相適應。
“三代將門之后”的楊志一心希望憑借渾身本領“博個封妻蔭子”,所以一抓到機會就想拼命表現,于是就有點急功近利,再加上暴躁的性格,終于導致自己與眾軍士矛盾的激化,饒是精明能干,卻也不由自己,最終不免失敗。而集中筆墨描寫楊志的精明,不僅增加了這個人物身上的悲劇色彩,同時也反襯了吳用等人的智慧。
楊志的性格特征
生辰綱最終被奪,這是否說明楊志是個很愚蠢的人?其實結合《水滸》中其他描寫楊志的章節,我們可以看出,楊志是一個精明能干的人。
楊志久在江湖,知道押運生辰綱的兇險,剛一接受任務,就多次推托,推辭不掉時,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
后又要求梁中書給自己提調眾人的權力,防止內部不和,被“賊人”鉆了空子。
后來在路上,也是根據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時間。開始是趁涼行路,后來到了“人家漸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帶,為安全起見,改為“辰牌起身,申時便歇”,天正熱時趕路,而且不允許大家在黃泥崗的松林里休息。
后來兵士要買酒喝,他又千方百計阻攔。這都體現了楊志的精明。
那么,既然楊志如此小心,為什么最終還是失敗了?這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吳用計策的高妙和無懈可擊,但最主要的原因卻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蠻橫。正是這種性格,使得他對手下的兵士“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這就激化了運送隊伍的內部矛盾�!氨咀钊菀讖膬炔抗テ啤�,有了內訌,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從《水滸》對楊志的整體描寫來看,楊志的性格經歷了“失意──得志──幻滅”的發展歷程。
楊志本是“三代將門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刀一槍,博個封妻蔭子,也與祖宗爭口氣”,應該說最初也是滿懷抱負。不想命運多舛,先是失陷了“花石綱”,又在盛氣之下殺了潑皮牛二,吃了官司,被發配充軍。這是其人生的一個失意時期。但豈料卻因禍得福,得到梁中書賞識,收在門下,“早晚殷勤聽候使喚”,并把押運生辰綱的重要任務交托給他。只要他完成這個任務,前途就會一片光明,他的命運也似乎是“柳暗花明了”,離志得意滿的日子也不遠了�?墒恰案Y獾溨�,他太在乎這趟任務了,唯恐辜負了梁中書的厚愛(這也有點“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所以處處小心,時時在意,因此就有點急功近利,有點急躁。而且太過小心時,腦筋就死板了,他一心懷疑蒙汗藥已經下在酒里了,所以一直等到別人先喝過才允許兵士買,卻忘了酒里可能本來就沒有蒙汗藥,而別的人雖能證明酒里沒藥,卻未必清白。所以丟掉了生辰綱,自己的幻想也最終幻滅,不得不上梁山落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