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①富民:使人民富裕。富,文中作動詞用。②奚:什么。③危:憂懼.文中指不安心。④凌上犯禁:冒犯官吏,違犯法令。⑤治:治理得好。太平。
語文試卷第2頁(其6頁)
7.選出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 )(2分)
A.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增加)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C.忠之屬也�?梢砸粦�(憑借)
D.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害怕)
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2分)
(2)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2分)
9.曹劌堅持拜見魯莊公的理由是什么?(2分)
10.【甲】【乙】兩文都體現了“民本”思想。(1)曹劌認為政治上贏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是(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子的治
國主張是 (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1—15題。(14分)
人鳥相親
黃闊登
①幾年前,我搬至營區一隅的小樓。樓前是一片鈄山坡,上面生著枝干道勁的老槐。這片槐林是烏兒的天堂,麻雀、野鴿、喜鵲、簧鸝、斑鳩等,還有些叫不上名的鳥兒。
②晨哦初露時,鳥鳴聲便從槐林傳出,如含著露珠的輕音樂,柔潤地漾進我的臥室。
③鳥兒天生就是音樂家。瞧那活潑俏麗的黃鸝,宛若樹冠中躍動的鮮亮花朵,其聲輕快悅耳,仿佛小溪的叮咚聲;體羽順澤的斑鳩,伶俐的模樣招人愛,一連串重復的咕咕聲雖不高亢,卻好在干凈,節奏感十足;氣字軒昂、容貌高雅的喜鵲,常佇立在最高的枝頭,喳喳的嗚叫略帶金屬質感,又不失婉轉,聞之讓人心悅。
④白天寫作,思路“打結”時,我就停下手,傾聽一會兒鳥鳴,腦中的靈感隨即就能在鍵盤上嗒嗒成行.
⑤為了感激這些精靈每天都帶著美好的啼唱如約而至,一天,我在陽臺上的竹篾盤里搬上米粒和干蝦米,再放上兩個盛滿水的淺口杯,希望以此款待它們。
⑥第一日,沒有鳥兒來,第二日依然沒有,直到第三日下午,才有一只麻雀前來“偵察”.
…部分頁面僅在下載包中提供…
術,成功實現了機械化量產,既創新了現代制造,更詮釋了現代工匠精神。
③在紀錄片《大國工匠》里,高鐵列車部件打麼工寧允展,能將手工打磨精度控制在0.05mm以內.他有靈性。有悟性,是帶著思想打磨的現代工匠,而不是簡單的“唯手熟爾”.我們要贊賞這種工匠精神,我們也期待這種精神能與技術結合,像蘋果公司那樣革新工匠精神的現代內涵。
④真正的工匠精神渴求富創意.有創見、敢創新的匠人,如果他們只管鞠躬盡瘁、任勞任怨地在既有技術路線上精益求精,沒有批判,創新,那遠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工匠精神。
⑤“匠”在字形上可以理解為:在有限空間內斤斤計較.工匠精神需要斤斤計較,不僅計較品質、手工技藝的爐火純青,更要計較手工與科技的相互增益,計較富創意、有創見、敢創新思想的誕生.而倘若我們仍是宣傳打磨工甘心住小破房、騎電動車,則極易誤導人們,認為鼓勵工匠精神是鼓勵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這也顯然不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發揚光大。
(選自《光明日報》2016年5月19日,有刪改)
16.選文第⑧段劃線句子使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選文第②段中加點詞語“主要”為什么不能刪去?(2分)
l 8.下面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 )(2分)
A.本文說明對象是現代工匠精神。
B.真正的現代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藝、現代科技,以及有創意、有創見、敢創新的思想有機融合。
C.本文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
D.鼓勵工匠精神是鼓勵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這顯然有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發揚光大。
(四)閱讀下面選文,完成19——22題。(9分)
文明需要從小養成
李思輝
①上海玻璃博物館內,一件精美的玻璃翅膀展品被兩個孩子用力搖晃折斷.而一旁的家長不僅沒制止還在拍照,此事引起熱議。從中看到少兒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②家長帶孩子去博物館,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養的目的.放縱孩子鬧騰,破壞博物館靜謐、幽雅的氛圍,甚至任憑孩子損壞展品而不加勸阻,一些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別人應該諒解.這種縱容豈不是與教育孩子的初衰背道而馳嗎?
③殊不知文明需要從小養成.
④孩子不懂事,家長卻應明理。一個孩子,假如平時在家里都不亂扔垃圾,怎么可能在地鐵、商場.街道、公園、.游樂場及社區亂扔垃圾:一個孩子如果平時在公共場合.從不大聲喧嘩、亂摸亂碰,又怎么可能在博物館里損壞展品、高聲嬉鬧?而這些行為與家長的寬縱不無關系.
⑤公共場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養是一個人最起碼的教養。一旦孩子的行為有損文明,對他人造成影響,家長就須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這本身就是一個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過程.孩子就像樹,要成長成棟梁,必須及時剪枝。作為監護人,家長需要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及時對孩子進行文明喬成教百,使之成為講文明、有修養的人,這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⑥每個個體的素質都關乎國家形象.過去,一些人出門不講文明,隨意插隊,大聲喧嘩、多吃多占等,嚴重損害了中國人在海外的形象,讓人慨嘆“國民素質低”。如果說,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質不高,養成的舊習難改,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可現今物質條件好了,還出現博物館里的景象,這不只是博物館里的文明問題,而更是關乎國民素養問題,應該從少兒公德教育缺失入手,找出今后的解決之道。
⑦“子不教父之過。”孩子折斷博物館展品,輿論的板子打在家長身上,反映了人們對當下家庭教育的擔憂.教養,無不是從小開始,而且主要在家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有責任以身作則,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為孩子樹立文明榜樣,培養孩子的文明素養、道義擔當、愛心,善心和良心。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自己“淘氣”“不乖”的時候,就應及時蹲下來,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驕縱,不加約束,“熊孩子”就可能變成壞孩子,“淘氣”就可能變成“沒教養”.